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分析

李丕彬

李丕彬(抚顺矿业集团总医院麻醉科1130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113-01

【摘要】目的探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小儿短小手术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诱导时静脉注射氯胺酮,术中静滴维持,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吸入诱导及维持,间断静脉追加氯胺酮。对比两组的氯胺酮用量,麻醉后呼叫睁眼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体动发生率,围麻醉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氯胺酮用量(58.0±20.8)mg,术后呼叫睁眼时间(5.9±3.2)min,完全清醒时间(15.0±3.3)min,术中呼吸抑制率为5.0%,术中体动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平稳,氯胺酮用量少,不良反应少,苏醒快,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醚儿童麻醉

一、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小儿短小手术80例,ASAⅠ~Ⅱ级,年龄6个月至5岁,体重6~20kg,病种包括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隐睾、包皮切除术等。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二、方法

两组患儿均于术前30min肌内注射鲁米那钠5mg/kg和阿托品0.01~0.02mg/kg。入室后安置监测装置,并开放静脉路。对照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诱导,手术开始时追加1mg/kg,术中用0.1%氯胺酮静滴维持,依照麻醉深度调节静滴速度。观察组采用七氟醚诱导,先用6%七氟烷充满麻醉机螺纹管道,氧流量调至5L/min,再将面罩紧扣患儿口鼻;待患儿入睡后将吸入浓度改为2%~3%,氧流量调至2L/min;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氯胺酮2mg/kg,术中持续吸入七氟醚;术中如有肢体抽动,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手术结束前5min关闭七氟醚。对比分析两组氯胺酮用量,麻醉后呼叫睁眼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两组术中呼吸抑制、体动发生率,围麻醉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3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氯胺酮用量(58.0±20.8)mg,术后呼叫睁眼时间(5.9±3.2)min,完全清醒时间(15.0±3.3)min,术中呼吸抑制率为5.0%,术中体动发生率为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平稳,氯胺酮用量少,不良反应少,苏醒快,且安全有效。

三、讨论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和恢复快,刺激小,带香味,是理想的小儿麻醉诱导药物之一。但单独使用患儿易躁动。氯胺酮是小儿手术常用的麻醉药物之一,具有起效快、镇静、遗忘、镇痛强的特性,但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在用量较大的时候易出现呼吸抑制、呼吸暂停、恶心、呕吐、误吸等,术后苏醒时间延长,还可产生幻觉、恶梦等精神运动性反应,个别病人可出现复视、视物变形,甚至一过性失明。本研究将二者复合使用,能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优点,也将各自的不良反应大大减少,可谓取长补短。本研究证明二者复合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室安全有效的,综上所述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具有以下特点:(1)术中摇头,肢体活动减少。(2)书中躁动发生率低。(3)复合应用后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术后更易苏醒。

参考文献

[1]胡同增,王英伟,连庆泉.《实用小儿麻醉学》.《小儿麻醉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