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艺术——呼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浅谈蒙古族艺术——呼麦

蔡艺

蔡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蒙古族有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演唱方法——“呼麦”,它的独特之处是一个人的嗓音可以同时发出高低不同的两种声音,由于“呼麦”的发声原理,音色特征和表现方法极其罕见,因而堪称人声艺术的奇葩。做为喉音之母的演唱方式——“呼麦”,虽然不像其他唱法那么璀璨炫丽,但是,平实之中自有一种洗净铅华的兼容并蓄、淡远悠长。为了挽救和保护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本文,对呼麦在我国的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呼麦;演唱;发展

1蒙古族呼麦的起源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呼麦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种唱法是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呼麦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不同于举世闻名的蒙古族长调的唱法,声乐专家形容这种唱法是“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

2呼麦艺术的现状

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在继承和发展“呼麦”(浩林潮尔))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

3呼麦的演唱及分析

演唱呼麦时,我们的声带被气息震动发出声音,腹腔、胸腔、口腔、鼻腔合在一起就是声带的共鸣腔。唇、齿、舌、颚、鼻、喉、气管、肋骨、腹肌都是这个共鸣腔的腔体。当我们运动起这些器官,这个共鸣腔的形状就在变化,会发出不同的音色。这些器官运动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在调节体内气流。当我们用气流冲击声带时发出常见的声音,气流的强弱声音也在变化,这时的共鸣腔主要是在口腔,再慢慢调整舌头、上额、牙齿和嘴唇的位置你就会感觉到这样做时声音的变化。再将气流灌入鼻腔,声音又有了变化。这些常人在一日之间就会感悟,但要能运用和掌握就需勤加锻炼了。有了以上的体会,再学两个动作就能呼出一点了,一个是“反舌”,一个是“缩喉”。反舌时气流直冲上颌,会发出金属般的泛音。缩喉时胸腔和口腔被连接共震,出现低音。注意喉、舌、腮一定要放松,气息发自丹田。这可能只是呼麦十几种演唱方法中最基本的两个技巧。还有更多的方式咱们一起再自己去推敲琢磨吧。再强调一下,练这些动作其实是在用这些动作控制气息,寻找身体里的共鸣点,不同的共鸣点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呼麦的表现方法是多样化的,一招一式都展现了图瓦和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宽广的胸襟和万缕的柔情。去细细的聆听,会自然的领会那里的空间,那里的色彩,还有那份鲜明的草原上独有的风韵。

4呼麦的传承与发展

“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凤毛麟角,人亡艺绝的事情时有发生。抢救保护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原生性呼麦的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蒙古呼麦协会会长,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说。所幸的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表示:内蒙古将严格按照呼麦5年保护计划,进行呼麦的田野调查、加强理论研究、实施传承人保护行动、健全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呼麦演出和比赛、加大对呼麦的宣传和建立专业数据库等工作,全力推动蒙古族传统文化瑰宝——呼麦的传承与发展。

本着弘扬蒙古族优秀文化,传承呼麦演唱艺术,繁荣呼麦艺术事业,促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为宗旨,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先生作为该协会会长、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呼麦艺术的弘扬和普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2005年起开始了他的呼麦传承之旅。胡格吉勒图1999年开始拜蒙古国呼麦大师、国际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都苏荣为师学唱呼麦。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1200小时的练习,随后便踏上了推广呼麦的艰辛之路。

胡格吉勒图认为,在竭力保留原生态呼麦的同时,呼麦也可以借助蓝调、摇滚等形式,融入现代元素,如图瓦就有“摇滚呼麦”,又如腾格尔的草原歌曲,也有长调、呼麦等蒙古族唱法的影子。事实上,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的适当融合,对于呼麦的传承十分有益。他建议,国内有条件的音乐院校可以借鉴蒙古国音乐院校的做法,设立呼麦专业,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学习呼麦,并把呼麦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世相.“潮儿”现象及“潮儿”音乐——试论阿尔泰蒙古古音乐文化圈(上)[J].音乐艺术,1998(1):1-12.

[2]达·布贺朝鲁.神起的喉音艺术蒙古“呼麦”——放蒙古人民共和国喉音艺术大师松迪[J].中国音乐,1992(1):63-65.

[3]乌兰杰.蒙古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乌兰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断想[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1(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