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杨秋芬

杨秋芬

云南省兰坪县人民医院云南兰坪671400

【摘要】目的: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儿科收治的96例患者随机分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肢体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89.58%、家长护理满意度93.75%与对照组的72.92%、79.12%比均有所提高。结论:在小儿护理中合理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可获取患儿信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可获得家长高度认可。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治疗依从性

儿科为医院中特殊而重要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因为年龄较小,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或感受,且其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对疼痛的耐受性较低,治疗依从性较差[1]。在治疗与护理中,经常可见因患儿哭闹或针扎,导致治疗不得不中断的事件,这不仅可影响疾病的治疗,同时导致护理难度加大[2]。因为患儿大部分年龄较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而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与患儿沟通,传达护士的关心和爱护之情,可以让患儿对护士产生信任感,进而愿意接受护士的诊疗操作[3]。基于这一原因,近年来我科护士尝试以肢体语言沟通方式为患儿实施护理,有效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护患关系也更为和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患儿,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5.42±0.35)岁;疾病分类:肺炎15例,腹泻12例,脑炎5例,急性肾炎5例,发烧11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1~9岁,平均(5.50±0.41)岁;疾病分类:肺炎16例,腹泻14例,脑炎4例,急性肾炎4例,发烧10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观察病情、指导用药,在输液时护士指导家长对患儿适度制动,给予患儿语言沟通。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肢体语言沟通:(1)面部表情:护士仪容仪表保持整洁且举止大方,在患儿就诊时保持亲切微笑,目光饱含鼓励与肯定。在患儿情绪紧张时,可适度采用“扮鬼脸”、夸张表情或身体接触等转移其注意力。(2)和患儿平视:在和患儿沟通或给予安抚时,护士蹲下身子和患儿平视,避免身高给患儿造成压力。(3)肢体触碰:和患儿沟通全程中保持微笑,用双手轻触其额头,或揉捏、轻拍患儿双手,消除其陌生感与不安感。在注射药物时轻轻抚触患儿的背部,或握住患儿的手,以温柔语言给予安慰。(4)其他干预:对于年龄较小或怕疼的患儿,提供搞笑小视频或小玩具来转移患儿注意力,并可适当和患儿做短暂的小游戏或互动,获取患儿信任感。(5)特殊情况护理:当患儿咳嗽时,帮助轻拍患儿背部,使之感受舒适;当患儿感到疼痛时,可通过拥抱或抚触来加以鼓励;对表现勇敢的患儿,竖起大拇指夸奖,并鼓励后续保持勇敢精神。

1.3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患儿对输液、雾化及吃药等均积极配合,治疗中无挣扎或哭闹行为;基本依从:患儿存有抵触情绪,对部分治疗依从,对部分治疗措施有抵抗,经劝慰安抚后完成治疗,中间偶尔有挣扎;不依从患儿不愿接受治疗,情绪无法平静,或在治疗期间哭闹或挣扎,甚至导致无法实施治疗。以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之和占比统计总依从率。(2)在患儿离院前,以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情况,包括护士仪容仪表、护理态度、护理效果、患儿反应等,总分100分,分值高于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5分及以上为基本满意,不足65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之和占比统计满意度。

2结果

2.1患儿治疗依从性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有所提高。见表1。

3讨论

作为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收治对象的特殊性,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更大。在护理中,护士不仅需要面对患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的问题,同时还需了解患儿治疗依从性低的现实情况及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4]。另外,现在社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较高,护理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引发护患纠纷的风险[5]。

对于小儿而言,单纯实施语言护理是不够的,护士仅依赖语言沟通也难以和患儿建立亲密的护患关系[6]。肢体语言沟通方法近年来在儿科中逐渐得到应用,这一方法也即“副语言”,指的是在特定状况下,通过身体姿势或动作,来向护理对象表达自身意思或想法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在心理学中也即“身体语言”,研究[7]发现,人类在与外界交流信息时,其中75%的内容需要通过语言与肢体结合方式来表达。当两个人关系不佳时,彼此会保持一定距离,而若双方关系拉近,这一距离也会逐渐缩小。因此,肢体语言沟通这一可拉近彼此距离的沟通方式,可促使护患之间彼此尽快熟悉、信任,这将为各项护理操作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在儿科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时,护士可通过肢体接触、面部表情等尽快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并在恰当时候传递肯定、夸奖与赞赏之意,让患儿增强勇气。护士站立时和患儿身高的差距,不易拉近彼此关系,因此在和患儿沟通时,护士应蹲下身体,和患儿平视,这样彼此沟通更加顺畅,也可避免导致患儿感到压迫感。值得一提的是,护士在应用肢体语言沟通时,可根据情况先与家长做好解释,避免部分患者不理解的现象发生。

本研究中,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肢体语言沟通,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89.58%、家长护理满意度93.75%与对照组的72.92%、79.12%比均有所提高。由此可见,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应用,能够拉近护患彼此的关系,家长也能看到护士的努力和关心,对护士的理解与信任也有所提高,这样一来,患儿及家长和护士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有助于提高医院声誉,减少护理纠纷事件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在小儿护理中合理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可获取患儿信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可获得家长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廖春玲,冯文凤.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5(17):3551-3551.

[2]刘娜.护患沟通艺术在小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5,28(14):357-357.

[3]周春红,张晓蕊,刘维红.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89-92.

[4]沈夏娟.双因素理论在小儿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5(6):114-115.

[5]黄美红.个性化护理模式小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46):47-48.

[6]郭利方.肢体语言沟通对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5,16(5):77-79.

[7]王全.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运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