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凯里供电局电力行卡管理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凯里供电局电力行卡管理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刘铀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凯里供电局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如今很多行业均需要依赖互联网而发展,电力行业一直走在信息化的前列。电力行卡基于电力行业终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载体,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信息传递。电力行卡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减轻管理负担,还使得用户满意度大大提升。为进一步提高电力行卡的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电力行卡管理上存在的四大难点:营运商多、管理部门多、沟通不畅和考核机制不能传送,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管理难点的解决方案,以期对该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行卡;M2M;电力信息化;电网管理

1前言

目前,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电力、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都拥有自己的移动产品及信息化方案,其中电力行业是国内较早开展移动信息化的行业之一。在经历了人工化管理、电子化管理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力信息化时代不仅扩大了原有的业务覆盖范围,还使得电网管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1]。而电力行卡在电力信息化的应用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电力行卡是基于电力行业终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传输载体,为集团客户提供设备到设备、设备到人、人到设备的信息传递,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远程诊断等行业应用,实现了电力行业工作的自动化。通常也将电力行卡的应用称为M2M,即MachinetoMachine/Man。

当前,电子化结算业务日新月异,传统的抄表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而且质量不高。为减少抄表人员,减人增效,减少抄表差错,更好的为广大电力客户服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何将远程电能计量装置数据上传到主站系统已成为电力企业决策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凯里供电局以前一直采用人工入户抄表方式进行抄表,因数量众多,地理位置分散常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用户及抄表员都带来很多麻烦。电力行卡的使用解决了远程抄表,减轻了电网管理负担,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了满意度。

2现状

凯里供电局目前已有的电力行卡分别来自移动、联通、电信及广电,模块分为GPRS和CDMA,电信行卡380张,联通行卡600张,移动行卡约16000张,广电ONG模块约300,分别用于负控终端、配变终端、集中器、POS及PDA等设备中,通过GPRS或CDMA、ONG信号将数据上传到计量自动化系统主站和营销系统,数据量大,终端分布在17家分县局95个供电所管辖范围的约18000台变压器上,管辖范围较宽,运行维护人员少,行卡经常出现人为掉线、烧卡、干扰等现象。

3电力行卡管理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3.1管理难点

电力行业进入开展信息化时间较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已拥有先进的技术服务,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管理办法。但是,电力信息化的产品应用较少,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营运商多。凯里供电局面对的是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和电信,种类繁多,而且由于开发时间、人员技术水平等的不一致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的厂商终端之间无法兼容,信息之间无法共享,信息化标准程度低下,终端问题频出,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声誉。此外由于管理界面的问题,还要面对三大运营商的上级部门。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体系,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管理部门多。我局通讯卡业务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由信通公司负责专业技术管理及拨款,和省级运营商进行结算,地市级运营商负责日常业务,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管理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呈现出分散化的管理趋势,从目前形势来看,由此带来了后续工作的诸多不便。

(3)沟通不畅。一是省级运营商经常根据自身情况或者省信通公司的要求对电力行卡进行调试及停卡,我局不清楚,造成大量卡停用(我局最多的一次被停了7000多张卡,而且由于以前的终端卡停后数据恢复后不能采集数据,要维护人员到现场进行重启,方能采集到数据)。二是重新开的新卡上线后莫名其妙欠费、被占用、空号等。三是做重复工作,造成效率低下,上线率较低,对工作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以前的终端不支持现在的4G卡,造成不在线。五是现在的运营商要求实名制,造成以前未实名制的卡全停。这也是目前电力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4)考核机制不能传送。地市级营运商和地市级电力部门对接,省公司发起的指令下级不清楚,地市级电力部门不能考核省营运商,考核机制不健全,形成互相推诿,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标准规范体系,无形中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2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提出的4条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除了三大运营商,广电的网络遍布千家万户,对没有信号或者信号不好的区域,特别是大型小区的地下配电室,采用广电的ONG方式接入,可以大大提高在线率和传输成功率。引入竞争机制,让三大运营商和广电网络互相竞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由客户自己实行决定权,谁家的服务好、应急处理机制快,上线率高,就采用哪家的电力行卡。只要有对比,有竞争,服务质量才会更好[2]。

(2)规范资金下划途径

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资金的落实是十分重要的。建立良好的信息化资金运作机制,由地市局市场营销部直接管理行卡资金拨付,根据行卡在线情况进行实际付款,考核到位,层层把关,有效提高管理能力。

(3)终端模块共享

信息化生产的终端应该具有互联互通功能,模块之间可互相转换,支持2G/3G/4G,消除终端差异,扩大应用能力及使用范围,有效提高业务覆盖面。

(4)与营运商形成沟通联动机制

重视电力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建立标准规范体系以此指导建设工作的有序展开。此外,电力企业与营运商指定专人负责,主动沟通,总结经验,建立起长效的联动协调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确保提升效率,实现系统的安全运行。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基于当前电力行卡的发展瓶颈,依据凯里供电局现有业务开展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经验,提供了电力行卡运行中难点的解决方案。利用电力行卡,将大客户电量电费数据、配变监测终端数据及低压集抄数据上传计量自动化主站系统,并将数据用于电子化结算。只有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做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电力企业的需求,还能使客户能随时随地地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全面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石明.电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及实施对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11):32–33.

[2]彭歆北,余志兰.M2M在电力信息化中的应用[J].通信世界,2009(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