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早期营养护理干预改善胃癌术后患者各类营养评估指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观察早期营养护理干预改善胃癌术后患者各类营养评估指标

郭丽丽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胃癌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对改善各类营养评估指标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3~2016.3收治的胃癌患者62例,均行手术治疗,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31)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1)采用早期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各类营养评估指标。结果:两组护理前各项营养评估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BMI、AC、ALB及TL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两组TSF、AMC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营养评估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营养护理干预;胃癌;营养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181-02

胃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目前主要采用手术综合疗法。胃癌患者尤其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因肿瘤损伤消化系统,且手术应激及创伤导致分解代谢,术后易出现程度不一的营养不良现象,对切口愈合及康复效果产生影响,为此需开展术前营养风险评估,术后开展营养治疗。研究证实[1-2]术后6h左右小肠便开始恢复,但临床较少充分应用该理论,多采用术后3~5d肛门排气后再行肠内营养补充的方法,效果欠佳,易致使患者营养不良,为此胃癌术后早期需给予营养支持。为探讨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对改善胃癌术后各类营养评估指标的效果,现将患者62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3~2016.3收治的胃癌患者62例,均接受胃镜检查后明确为浸润性胃癌,行影像学检查如CT等证实无远处转移,且无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合并症,未接受术前放化疗治疗。62例均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术中留置鼻肠管。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31)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1)采用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对照组中17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为52~79岁,平均(63.8±9.2)岁;病程为4~23年,平均(8.7±2.3)年。观察组中18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为51~77岁,平均(62.3±8.7)岁;病程为3~21年,平均(7.6±1.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观察组行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肠内营养:若患者胃肠功能基本无异常则应用能全力,术前在胃管第一孔插入空肠营养导管,一起在胃腔中预留。术中吻合胃肠后从胃导管中将空肠营养导管抽出,在距离肠吻合端下沿约25cm处置入,同时在胃腔中回收置入胃导管。动力泵对肠内营养输注速度予以控制,第1d为50ml/h,4h1次,每次125ml,每天6次,总量为725ml。自第3d增加至每次250ml,滴速为125ml/h,4h1次,每天6次,总量为1500ml。②肠外营养:应用深静脉导管,将静脉营养混合液均匀注入,0.1~0.25g/(kg?d)为氮量浓度,上述营养护理持续约1周。输注营养液之前责任护士需沟通交流于主治医生,结合患者病情开展规范化、个性化营养输注。遵循原则为循序渐进,先为低浓度,再逐渐增加为高浓度,合理控制输注速度。输注前注射器回抽,确保鼻肠管在空肠中,位置准确。温生理盐水将管壁冲洗,输液泵将输液速度控制住,加温器或温水加热营养液,保持温度为38℃左右,防止过冷对空肠产生刺激或过热导致空肠黏膜被烫伤。输注营养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有无咽喉不适或腹痛腹泻等,及时对营养液温度及输注速度予以控制。每日对体温予以监测,若发热即刻处理,避免感染。

1.3观察指标

测量两组护理前后各类营养评估指标,包括BMI(体质量指数)、AC(上臂围)、AMC(上臂肌围)、TSF(肱三头肌皮褶厚度)、ALB(血清白蛋白)及TLC(淋巴细胞总数)。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用标准差(x-±s)以及均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用t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各类营养评估指标对比见表1。两组护理前各项营养评估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BMI、AC、ALB及TL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两组TSF、AMC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表1两组干预前后各类营养评估指标对比(x-±s)

注:#代表与护理前对比P<0.05,*代表与对照组护理后对比P<0.05。

3.讨论

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胃癌为常见肿瘤之一,患病后患者因难以吞咽、进食难度大及瘤体消耗等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3]。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胃癌患者,但手术作为侵入性操作会导致创伤应激,加之围术期禁水禁食且术后持续胃肠减压等导致营养障碍加重,为此临床提出对胃癌术后患者应尽早采用营养护理干预,将机体正常代谢维持,避免术后出现并发症等。临床逐渐深入认识胃肠道功能,发现细菌移位感染、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间存在密切联系[4],为此应在恢复胃肠道功能及肛门首次排气后开展营养支持。前文已经提及小肠功能在术后几小时便会逐渐恢复,为临床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且早期肠内营养会产生机械刺激,促使消化道分泌激素,促进肠蠕动,且避免胃肠黏膜萎缩,将屏障功能活跃,调节肠道菌群,避免改变移位,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本组两组护理前各项营养评估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BMI、AC、ALB及TL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两组TSF、AMC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胃癌术后尽早开展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可对患者组织器官功能及机体免疫予以调节,改善营养状况,避免营养不良,促进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吴春萍.全程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6):42-44.

[2]赵飞英.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36-37.

[3]孙岩,唐晟.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6):4089-4091.

[4]李淑红,赵志英.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应用系统护理干预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17):2691-2692.

[5]徐华,王旭.早期营养护理干预改善胃癌术后患者各类营养评估指标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