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的分型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突发性耳聋的分型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王丽,王泽海,王寅,王小奇,祝青青

青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062650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的分型治疗重要性,同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突发性耳聋的预后判定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根据本次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选43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筛查,根据患者的听力曲线将其分为4组,即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对分型患者进行分型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组别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较大,低中频型、中高频型的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平坦型和全聋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突发性耳聋分型、患耳、发病至干预时间、高血压与突发性耳聋临床干预效果相关。年龄、分型、患耳、发病至干预时间与突发性耳聋治疗疗效相关。其中,年龄越大疗效越低;从分型来看,低频型治疗效果高于全聋型高于中高频型和平坦型;双耳发病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较单耳发病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差。结论分型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分型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不同,后续治疗可根据其不同的影响指标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分型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临床研究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由于突发性因素导致的神经性耳聋,其临床表现为患者的听力曲线至少下降20dB[1]。有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在不断提升,且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因此突发性耳聋已经引起了耳鼻喉科相关医疗人员的广泛重视[2]。当前国内外研究表明[3,4],针对于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对于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暂不考虑。但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根据其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型研究,鉴于此本次研究对我院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研究时间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430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耳部手术史及其他合并病史;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者。对纳入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分型标准进行①低中频下降型、②中高频下降型、③平坦型及④全聋型的分型治疗。不同组别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低中频下降组采用急速与改善微循环药物结合的治疗方案,中高频下降组在低中频下降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添加利多卡因进行辅助治疗,平坦组和全聋在低中频下降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添加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每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者增加1个疗程的治疗。

1.3疗效指标

显效:患者听阈恢复正常或的每个频率的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患者各频率听力均有所提高,但提高频率低于30dB;无效:患者的听阈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存在听阈降低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结合的方式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比(OR)与回归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分型的临床疗效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如下,不同组别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较大,低中频型、中高频型的整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平坦型和全聋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不同类型突聋疗效比较[例(%)]

2.2突发性耳聋预后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突发性耳聋分型、患耳、发病至干预时间、高血压与突发性耳聋临床干预效果相关,见表2。

表2突发性耳聋预后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突发性耳聋预后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型、患耳、发病至干预时间与突发性耳聋治疗疗效相关。其中,年龄越大疗效越低;从分型来看,低频型治疗效果高于全聋型高于中高频型和平坦型;双耳发病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较单耳发病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差。见表3。

表3突发性耳聋预后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同时也是一种突发的病因不明的神经性耳聋[6]。目前我们对突发性耳聋的研究不深,仅仅提出突发性耳聋主要由于微循环病变、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理因素等多种假设,因此国内外尚未在此达成一致[7]。正是由于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尚未明确,因此当前国内外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标准。我们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知[4],耳鸣、耳聋等多为当前的表现形式。我国目前尚无统一分型标准,通常按听力曲线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四种类型[。本研究将突聋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患者由于其病变所累及耳蜗的部位不同,因此不同分型患者的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分型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当前对于突发性耳聋的研究仍多为回顾性研究,研究治疗尚不网站,因此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统一标准,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设立对照组进行大量的临床观察,从而增加对于分型探索的整体治疗与预后判断。

参考文献

[1]伦杰,张亚楠,薛建军.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6,22(3):198-202.

[2]项俊,曾冬前,顾东胜.全聋型突发性耳聋89例治疗时机探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141-142.

[3]李琴,吴嗣洪,唐守英,等.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0):1157-1160.

[4]张学红,梁小微,陆鸿略,等.微波、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观察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6.

[5]钱怡,钟时勋,胡国华,等.突发性耳聋的分型治疗及预后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8):1159-1163.

[6]刘勇.探讨突发性耳聋分型治疗的必要性以及预后因素[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

[7]梁华,钟时勋.突发性聋患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9):69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