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影响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影响因素探讨

李增义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影响因素。方法:在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选取28例,对所有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影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充分分析和统计。结果: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首次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的患儿有26例,其成功率为92.86%(26/28);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率的因素有血管状况、精神情况、年龄、病情、护士临床经验等。结论: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工作中,因患儿的年龄、病情、血管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进而对患儿的治疗造成一定影响。

【关键词】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影响因素

在儿科门诊中静脉留置针输液属于重要给药途径,其穿刺操作是否成功对护患关系和医疗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因患儿存在易闹、易动、易哭等特点,加之穿刺属于创伤性操作,很难保证穿刺成功率,不仅影响给药情况,反复穿刺还会对患儿的血管造成损伤,使患儿的疼痛感增加[1]。现对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其进行统计。

1.基线数据与方法

1.1基线数据

在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选取28例,其中男性患儿有15例,女性患儿有13例,年龄最小为2个月,年龄最大为14岁,年龄均值为(7.21±1.23)岁。

纳入标准:年龄在14岁以下的患儿;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治疗的患儿;患儿和家长均对本组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患儿或者家长存在交流障碍、精神障碍;新生儿;伴有皮肤疾病的患儿;不能积极配合本次研究的患儿。

1.2方法

调查方法:明确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率,对本组28例患儿进行调查。了解患儿的基本资料,如精神状态、性别、年龄、血管状况等;了解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年龄等。

质量控制:由小组成员查阅资料与专家进行讨论,对评估标准进行讨论,对护士进行综合培训,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患儿和家长填写,护士根据相关调查问卷的内容对患儿进行指导和讲解,将问卷收回。课题小组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之后对问卷质量进行评估,将其数据进行录入。

1.3判定指标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充分分析,并寻找影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因素,对其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到Excel表格中,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对其进行卡方检验;其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对其进行t检验,经相关公式计算分析,其结果中p<0.05,说明组间数据经对比呈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率

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8例门诊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患儿中,有26例患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其成功率为92.86%(26/28)。

2.2影响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的因素

其中因血管情况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的患儿有10例(35.71%),因精神情况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的患儿有6例(21.43%),因年龄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的患儿有8例(28.57%),因病情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的患儿有10例(35.71%),因护士临床经验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的患儿有6例(21.43%)。

3.讨论

目前静脉留置针具有保护患儿血管、操作简单、减轻患儿疼痛感、留置肢体活动方便等优点,在儿科门诊中应用率较广。因患儿自身情况、穿刺护士经验等因素,现不能保证全部穿刺成功。因此,形成系统、客观的静脉分级体系,制定相应的措施,将护士穿刺能力予以提升[2]。

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率为92.86%(26/28),因患儿的年龄、精神状态、血管状况、护士临床经验等因素,均会影响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率,其主要原因如下:(1)精神状态、年龄:因患儿年龄较小,其静脉较细,肢体较小,加之患儿存在哭闹、不配合穿刺情况以及家长认知度较低等情况,使穿刺难度增加。患儿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对穿刺要求较高,进而影响护士的穿刺技术,使护士不能发挥正常穿刺水平[3]。(2)血管状态:患儿血管管径较细、管壁较薄且脆、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不易找到血管,进而使穿刺难度增加。对于水肿患儿而言,其血管不易被触及,外周循环不佳,脱水患儿存在血管不充盈、血管弹性较差情况,长时间伴有高热、消耗性疾病的患儿,其存在血管弹性较差、脆性较大、易穿破的情况。(3)护士临床工作时间较短,对穿刺技术缺乏信心,将条件较差、穿刺难度大的血管予以筛除。

将穿刺成功率提升的措施如下:(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条件,穿刺时对穿刺面进行消毒,如敷贴出现松脱、污染、浸湿等,需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更换透明敷贴。(2)血管选择:选择易固定、弹性好、粗直的血管进行静脉穿刺,如头部正中静脉、手背静脉、耳前静脉、耳后静脉、踝部的大隐静脉以及肘正中静脉等,可将穿刺失败情况予以降低。(3)留置针选择:根据患儿及其血管情况,选择大小、粗细合适的留置针型号。(4)护士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随着护士工作年限增加,提高护士对静脉条件的评估能力和穿刺技能[4]。将其穿刺水平予以提升,同时提升护士的无菌观念、责任观念以及综合素质[5]。(4)健康宣教:向患儿和家长普及相关留置针知识,将注意事项予以告知,防止患儿因哭闹、乱动等导致针头移动、脱落等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影响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率的因素有血管状况、年龄、护士工作年限,根据其制定相关管理标准,提升穿刺技术,将影响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输液穿刺成功率的因素予以避免。

参考文献:

[1]袁运鸿.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应用影响因素浅析[J].特别健康,2017(15):34.

[2]关景超.儿科门诊输液流程管理及静脉留置针在儿童门诊输液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5(9):195-196.

[3]王爱萍,张宝华,李晓娟等.影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应用的因素及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9):111-112,113.

[4]李夏,王慧丽,海敬等.动静脉留置针在门诊儿科抽血运用中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3):6626-6627.

[5]马丽杰.儿科门诊输液流程管理及静脉留置针在儿童门诊输液治疗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8,5(30):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