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非计划拔管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品管圈在非计划拔管中的运用

陈燕

陈燕

(弋矶山医院胃肠科二病区安徽芜湖241001)

【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在非计划拔管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5月~2015年6月120例留置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品管圈。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结果:对照组60例,非计划拔管率为11.67%;实验组60例,非计划拔管率为1.67%。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品管圈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或消除非计划拔管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品管圈;临床护理;非计划拔管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71-02

品管圈是由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场所中,人们进行小组式的合作模式,主要用于现场工作的施工、管理、文化等方面,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1]。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产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会给患者的生理上和心理上带来严重的负担,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近两年随着品管圈理念的实践,品管圈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对非计划拔管的效果尚未进行明确报道。本文通过对我科2014年5月~2015年6月120例留置导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4年5月~2015年6月120例留置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品管圈实施的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5岁~67岁,平均年龄(44.25±12.03)岁。实验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27岁~70岁,平均年龄(49.23±15.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成立品管圈小组,设立组内圈长,其余10名护士为组员,对非计划拔管进行拟定计划,现状把握,目标的设定与分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定,标准化,检讨与改进,资料的整理及发表。定期组织圈内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总结,对护理思路和护理工作进行调整。

1.3评价指标

对导管留置期间发生非计划拔管的要因进行调查统计,其中包括病人的理解配合程度、导管固定因素、置管引起病人的不适程度、护理人员因素、重力因素等多种因素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进行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非计划拔管比较结果:对照组:腹腔引流管1例,胃管2例,尿管1例,鼻空肠营养管3例;实验组:腹腔引流管0例,胃管0例,尿管0例,鼻空肠营养管1例。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非计划拔管造成再插管困难,影响治疗如期进行,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造成患者致死,有研究发现非计划性拔管后,需重新置管的患者的死亡率达25%;在患者法制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非计划性拔管还将带来法律纠纷的隐患,我们应加强管道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后首接护士向病人及家属强调管道的注意事项,悬挂导管标识,引起重视。②每日更换敷贴,对于面部油脂较多者应及时清洁面部,实施双重固定。③每日口腔护理保证病人口腔清洁及舒适,协助翻身拍背,予以雾化吸入,帮助排痰。④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⑤嘱病人起床活动时,妥善固定管道。

综上所述,采用品管圈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或消除非计划拔管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蓓.品管圈在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09(01):1537-1540.

[2]俞玲英,管学妹,庄丽萍,等.医护一体化品管圈在胸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5,01(06):73-76.

[3]戚东静,曹爱琴,姚建珍,等.品管圈在降低神经外科高危导管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2(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