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县城促进可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建设生态县城促进可持续发展

佟荣辉

罗源县环保局罗源350600

摘要:生态县城建设是实施国家与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是环境保护重要体现。该文通过对县城生态环境发展原则丶建设内容的阐述,提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县城建设建议。

关键词:县城;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党的新时期确立的发展战略,是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县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建设又是实施县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国县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逐步加剧,县城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破坏,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设生态县城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生态县城的概念

“生态县城”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生态县城是超越了县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层面,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是综合、整体的概念。生态县城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体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增长质量的提高,将开发建设活动始终控制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二、生态县城的定位

根据县城自身的自然特点与历史背景,结合近远期发展,以适合经济丶人居丶生产和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准确找准定位,形成共识。建立起完善的,面向市场的经济、资源与环境政策(包括能源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的服务体系。

三、县城生态环境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优美的山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县城发展的支撑平台,用生态的理念指导县城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把县城发展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保持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把握县城发展过程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观调控和微观治理的有机结合,用生态技术经营城市,指导县城发展。

4、技术创新、节约资源原则。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二)发展目标

坚持“环境立县”的方针,开展县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通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建成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县城。

1、以改善县城人居环境为目标,继续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区空间结构、营造城区景观通道。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县城建设的各项工程,引森林入城,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废物的资源化,建设花园式的人工生态系统。

2、以建设县城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划定生态功能区,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特别是绕城公路的生态走廊建设、山地丘陵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营造县城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促进地区生态多样性。

3、以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继续开展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大力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强生态林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物质循环的封闭化、生产的非物质化,实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的最小化丶资源化。

4、以建设县城定位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县城生态环境多样性。

四、生态县城建设的内容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县城功能,做好县城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县城各区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开发城区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区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破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还原、降解、净化能力,为城区发展储备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二)改善县城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的消耗处于低水平燃烧,污染了大气环境。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其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天然气的引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和水电一起构成县城多元化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三)完善物质再生体系,实施垃圾产业化和废物资源化。

大量的物流、能源流维持县城的生产、生活、服务和消费过程。大量的废物被视为垃圾或填埋或焚烧或抛弃于环境,既占用土地资源,又污染环境。应引导县城实施垃圾产业化,废物(污水)资源化,使县城人工生态系统融合于自然生态系统。

(四)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县城化进程面临人口压力,要合理控制县城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完善中、小学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五)营造与自然环境相容的人工环境。

县城由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组成,它们是县城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考虑其生态环境效应。如县城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态脆弱区,合理路网密度,科学设计城区建设采光和节能;县城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与县城绿地的结构等,特别要重视受污染水体、土地的生态修复。

(六)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产业导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经济发展与县城性质相一致的产业,禁止高投入、高能耗、低产能、重污染的行业在县城“落户”。

(七)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治污设施资源共享,引导园区内原材料、能源、废物利用的交流与协作。

(八)大力推行清洁生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审计等,培育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达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益、削减污染的目的。

(九)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县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农业,维护农村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

五、生态县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生态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项目建设是建设生态县城的重要载体。应坚持把搞好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作为生态县城建设的突破口,卓有成效地进行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建成一批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大力推进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一是行使宏观调控,把生态县城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二是成立生态县城建设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协调生态县城建设;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包括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天燃气、水电、大气监测等各种市政产业;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健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如义务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安居工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五是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应从原来政府管理的企业、生产、流通等转向社会公共管理、建立地方性环保法规,使企业发展及其经济活动符合环保法律规范;六是保障县城治安和县城正常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增加投入,确保资金到位。

生态县城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应广辟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筹集的环保资金用于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等,保持县城环境的整体协调。设立环境保护风险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依法立县,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规,加强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监督,用法律手段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建设生态县城的浓郁氛围。

提高人们对创建生态县城重要意义的认识,应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参与生态县城建设的自觉性;二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体广为宣传,在全社会逐步建立整体、循环、共有的生态观念,发动公众参与,促进生态县城建设;三是在学校、社区、家庭开展争创“环境友好型”活动,鼓励学生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性活动;四是建立和改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生态县城建设制度,设立接受群众监督和建议的畅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