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政治在东方环境下的生长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自由主义政治在东方环境下的生长路径

张金亮(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作者简介:张金亮,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通过维新派尤其是严复和梁启超介绍而来。自由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并驾齐驱的三大思想潮流之一,为什么在中国如昙花一现?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健全,多元化进程迅速发展,在此种背景下,探索自由主义政治在中国的成长路径便具有了重大意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异质性;民主

1自由主义政治在中国的“文化”土壤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学说要想在中国生长,壮大就必须要能融合于大众,被主流社会及文化接受。自由主义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发展图景和模式,其在中国发展先天不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没有相应文化的支持。儒家文化的一元论心态和思想上的合模要求,对于提倡思想多元和思想宽容,价值多样化的自由主义思想来说,似乎是格格不入,尤其是近代中国,显然对国家富强、独立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个人独立人格的追求。自由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难以引起共鸣与呼应,它们之间实际上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产物关系,无法共生共存。所以,总体而言自由主义政治在中国是缺乏文化土壤的,而一旦缺乏文化土壤而又与大众相脱离,那自由主义政治就像一阵西方吹来的清风,刚从这个窗子进入便从那扇门里吹出来。

2自由主义政治的现状

作为一种全球性思潮,它在西方社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中国慢慢走向现代化,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它将无法避开自由主义政治这个巨大文化冲击,然而中国历史遗留下的许多问题又都阻碍自由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发展。但我个人认为,要在中国彻底施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政治,是不切实际的,理由如下:首先是我们上述的文化原因和历史原因。其次,就中国的阶层现状来看,由于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推行,使中国的中等收入水平的中产阶级远远少于两极人群。而自由主义是与中产阶级的产生而相伴生的一种思想,也就是说它是以中产阶级为期社会基础的,中产阶级的弱小,使自由主义缺乏它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

3自由主义政治的中国实现的应然模式

自由主义政治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民主”、“平等”、“法治”、“分权”、“自由”、“宽容”、“之光”,它几乎代表着人类政治的完美境界。在西方许多国家,它们是通过革命来实现自由主义政治的。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自由主义政治本身是不主张暴力革命的,而是崇尚渐进式改革。对中国而言,实现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达到的,也许通过休克式革命也可以实现自由主义政治,但这绝不是最佳的模式,自由主义政治在中国实现的应然模式应该是渐进式改革。我们也不能说所有取胜的革命都是成功的革命,我们认为,所谓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在于,前者冲开了生产力再一步发展的桎枯,而后者却只是简单的打碎重塑。由此可见,在全球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自由主义政治无疑是把中国放置到一个输多赢少的赌盘上,可行性值得深思。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不同的两个思潮,社会主义提倡彻底的全面的革命,强调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而自由主义则提倡个体本位和重视个体自由,并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保障个人的权利不受侵害。虽然两种思潮不尽相同,但并不表示两者不具有兼容性,在当今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为自由主义政治的实现在经济、文化、制度法律和对外政策上提供了许多条件,这也是把改革作为应然模式的理由之一。从经济上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崇尚“自由”“竞争”“法治”的经济模式本身就与自由主义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文化角度讲,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文化素养、民主、个人权利、参政议政意识逐渐提高;制度法律方面,共产党的多党共存相互合作政策、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物权法”的出台等,在法律制度方面为自由主义政治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国际关系方面,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交流,为自由主义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国际环境。以上各种有利条件都为中国在自由主义改革的道路上提供了有利的砝码,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政治就是中国政治的当然未来。许多核心性问题,我们无法绕过更不可能回避。我们之所以把中国自由主义政治的实现模式定位在改革上,就是我们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看到了希望,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本土化途径来健全自由主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制度的健全,当所有的条件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在核心问题的改革便顺理成章,这一切将等待历史的证明。

参考文献:

[1]林建华.论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异质疏远性[J].求是学刊,2004,(3).

[2](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