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一年级口算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培养小学一年级口算能力

李美丽

◎李美丽(河北唐县白合镇南唐梅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91-01

摘要: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形成口算能力。为此要重视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年级初期口算的最大误区是不注重对算理的理解,只是记忆性地接受算式的得数。走出这个误区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口算能力

口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有利于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简单的计算,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因此要从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起打好口算基础,把口算训练有机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口算能力的培养。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理解算理

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形成口算能力。为此要重视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年级初期口算的最大误区是不注重对算理的理解,只是记忆性地接受算式的得数。走出这个误区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教学“九加几”这一课时,我不是急于把现成的“凑十法”灌输给学生,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问题。在教学“9+2”这一次:我先出示装有9个乒乓球的盒子,另外再准备2个乒乓球,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几个皮球?”很快有学生说:“我从盒子外面的2个乒乓球中拿1个乒乓球放进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个皮球,外面还有1个,一共11个。”我表扬了这个同学说得好,并说明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即看到9就想到9和几凑成10。然后我将学生们平时所采用的多样化的算法与“凑十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比较简便,从而对这一种方法产生心理认同,这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不仅学会了口算方法,而且帮助他们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

二、培养措施

(一)让学生明白算理。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方法。口算要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表内乘、除法必须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如在教学9加几或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也就是说出算理。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把9或8记在心里,加上几就数上几,就能算出得数。而有的学生却是这样算的:先想9加几等10、8加几等于10,再加上剩下的数就可以算出得数了,即“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在学生说出算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让学生对比一下哪些同学的算法既快又对,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或几种方法来计算。在让学生说出算理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口算与活动结合。

口算与学生的游戏活动轻松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公倍的作用。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游戏占据了孩子们的很多时间,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石子、跳绳比赛、拍皮球比赛等游戏。我认为要教好学生,教师得有一颗童心,要能和孩子们一同欢笑,一同游戏。在课余时间里,我常常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在跟他们玩拍皮球比赛时,我会让他们数出自己拍了几下,然后把本组成员拍得的成绩累记起来,再跟另一组的比,看哪一组的多,多着多少,这样学生会很积极的参与计算。在这样愉快的游戏中,口算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

(三)口算的训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对于他们来说,有竞争就有兴趣。因此,口算训练需要老师创造竞争氛围,要经常使用能诱发竞争意识的语言。例如:“看哪个小朋友算得又对又快”。“看哪位同学口算能力最强”……学生听了这些鼓动性的语言,一下子便活跃了起来。口算要围绕数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新课前练习口算,起到促进知识迁移的作用。新课中练习口算,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口算训练时,教师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练习,而是要注意用直观、多变、新颖的方法来加强训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例如,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算背4+9=13,3+9=12,12-3=9等式子,学生就会感到没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一些新的题型。如给学生一个数字“15”,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说出不同的算式,于是7+8=15,20-5=15,16-1=15……一人说一道,不重复。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等形式轮番使用口算卡、口算表等。答题时可让学生指名答、抢答、齐答不断变化,连续性地进行一些有趣而巧妙的口算。当然,在设计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来越敏捷了。

三、变换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也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的强大内驱力。年级越低学习的动机越具体,所以在一年级的口算练习中,尽量使用多种形式。

(一)开火车。

以往“开火车”的形式是一开到底,不能够集中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我改变现行方式,“火车”可以向左开、向右开,时前、时后,甚至“穿山洞”、“过隧道”,学生在口算时精神集中,答得兴趣盎然,觉得象在做游戏,同时熟悉了前、后、左、右等方位。

(二)视算。

我把预先准备好的口算题写在小卡片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小卡片,让学生在自己的口算本上写出得数,最后集体订正或交换批改。

(三)听算。

在教学过程中,由我口述口算题目,学生练习,用手势出示答案,这样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耳、手、眼、脑并用,开发学生的智力。这两种方法可以解决一人口答,其余陪练的局面。

(四)抢红旗。

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5道口算题,抽出15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抢到代表胜利的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当然,训练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因地因时制宜,这样既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作用,又可形成学生口算的兴趣。

总之,一年级学生的口算教学很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定要遵循“授之予鱼,亦授之予渔”的原则。教学实践证明: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自制直观教具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照样能够有质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一年级学生过硬的口算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