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5
/ 2

基于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探究

王若梅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碰撞,世界各地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增加,我国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这就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和国际化教育,模拟联合国活动为此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本文对国际化素养进行界定并介绍了模拟联合国活动的背景和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究模拟联合国活动对大学生国际化素养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模拟联合国活动;国际化素养;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人才”确定为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培养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就成为了国际化教育的重要任务。尽管模拟联合国活动在我国逐渐发展,但在东北等部分地区仍有待普及。

一、国际化素养

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国际化素养的认识不一,仍未达成广泛共识。RobertHanvey(1976)认为,“国际化素养包括国际化意识,全球意识,跨文化意识,全球化知识以及人文精神”。FernandoReimers(2009)提出了学生需要国际化能力的观点,“国际化能力是帮助学习者理解跨学科知识,解决国际事务的知识和技能”。国际组织IBO(2012)指出,“国际化意识是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是一种教育观,将世界视为广泛的学习背景”。

印度的“学校教育国家课程框架”要求提倡国际化的学校课程。亚太国际教育中心APCEIU(2005)同时也努力“提高人们的国际化意识,促进全民之间和平与发展,促进全人类繁荣”。该框架预计国际教育将纳入现有课题,但也提出了侧重于和平与人权教育的特定课程。严明教授(2016)认为,“国际化素养包括跨文化理解、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东西方人文精神4个主要维度”。根据严明教授对国际化素养的界定以及前人的研究,作者将国际化素养界定为具有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适应国际化背景并灵活处理国际问题和全球变化的能力。跨文化能力是能够在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中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国际视野是能够从多角度对国际化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判断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观点,在人类共同体大背景下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全球意识是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全球观念。人文精神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UNESCO国际组织指出,“人文精神强调了现代人的普遍伦理原则,为教育的目的和组织提供方法和基础,这对学习过程的设计有一定影响,促进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

二、模拟联合国活动

模拟联合国活动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每年在全球举办的国际会议吸引了超过3百万人,大部分为高中生和大学生。

模拟联合国会议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规则的培训和介绍,学生对会议进行筹备,广泛收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全面了解本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信息和文化。学生在会议期间确定议题,扮演不同国家的大使,首先进行点名,随后各国大使根据议题进行演讲,游说和交流,撰写决议草案,对问题达成共识后,根据投票程序并按照一定的规则通过决议,最终解决世界问题。在会后,学生对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有了很大兴趣,并积极参加国际活动,从事国际工作。

模拟联合国活动由多个模拟联合国委员会组成,主席主持会议,监督辩论,指导代表并宣布议事规则。会议秘书检查并批准相关文件,就辩论程序提出建议,对代表进行评论。报告员进行统计工作并安排发言者名单。其中模拟联合国委员会主要包括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公署(OfficeoftheHighCommissionerforHumanRights),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nomicandSocialCouncil),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联合国人权委员会(UNCommissionHumanRights)。

三、模拟联合国活动与大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自主学习,在创建情景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中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模拟联合国活动为学生模拟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积极参加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进行自我知识建构。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和分析,模拟联合国活动对大学生的国际化素养的培养主要基于以下四个维度,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人文精神。

(一)跨文化能力

模拟联合国活动的会前培训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跨文化理解使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系统、全面认识。学生在会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各个国家地区文化差异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东西方主要文化源头、价值观念的认识与理解。

在会中,代表国之间的合作和辩论是基于对本国及其他国家的了解,跨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双方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的。在不同的国家代表中进行有效和适当的沟通成为了未来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在会后,模拟联合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国际交流和互动,扩大学生在不同国家之间学习、实习乃至工作的机会,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国际视野

学生在会前获取国际化知识并进行理解,为模拟联合国活动做准备。学生在会中通过听取不同代表的发言,在模拟的国际化背景下将国际化知识进行整合并综合运用,对国际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会议期间代表们用外语进行交流,与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理解其他国家代表的思想,信仰和感受,从他们的角度看待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或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境和情况。

(三)全球意识

在模拟联合国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对世界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国际事务加强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包括了解地方和国家可能具有的国际影响。了解更广泛的国际环境,也认识到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国家使命。这主要体现在个人态度,信仰和行为上。通过解决当下国际议题,培养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责任感。模拟联合国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世界和生活,这对全球发展和了解各国家的文化习俗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积累国际经验并主动反思,了解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

(四)人文精神

读与写是美国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学生在会前和会中,广泛阅读与议题相关的资料,锻炼了阅读能力,在撰写文件的过程中锻炼了写作能力。在通过决议草案的一系列过程中,学生追求公平公正,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人格,实现了自我价值,培养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教育超越了经济发展中的功利角色,是应对全球格局转变的关键,教师仍然是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

结语

本文通过模拟联合国活动对大学生国际化素养的作用进行探究,作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结合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流程,并根据国际化素养的四个维度,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模拟联合国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国际化人才,所以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符合国家教育战略,具有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Asia-PacificCentreof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2005).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inIndia:Appraisalandfutureperspectives.Journalof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1,49–66.

[2]Hanvey,R.G.(1976).Anattainableglobalperspective.NewYork:AmericanForumforGlobalEducation.Accessedatwww.globaled.org/an_att_glob_persp_04_11_29.pdfonMay13,2013.

[3]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Organization.(2012).IBanswers:Whatisinternationalmindedness?Accessedathttps://ibanswers.ibo.org/app/answers/detail/a_id/3341//what-is-international-mindedness%3FonOctober24,2012.

[4]Pena-LopezI.RethinkingEducation.Towardsaglobalcommongood?[J].2015.

[5]Reimers,F.(2009).“Globalcompetency”isimperativeforglobalsuccess.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55(21),A29.

[6]严明.基于专业话语实践的职场英语沟通能力构念初探[J].外语学刊,2016(6):110-115.

作者简介:王若梅(1987.0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测试学,特殊目的英语等。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2017年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基于模拟联合国的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探究”(YJSCX2017-143HLJU)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