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民族化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美术民族化刍议

张健

张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书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

摘要:民族化是美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命题。本文从民族化的重要意义,本土美术的民族化、外来美术的民族化三大理论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

对于美术欣赏、美术创作、美术教学,均其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实践参照作用。

关键词:美术民族化意义本土外来

民族化是古今中外一切国家、一切民族、一切艺术的重要艺术命题,美术亦如此。因此,民族化对于美术而言,无论是美术欣赏还是美术创作,抑或是美术教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不止体现在理性思辨上,而且体现在具体实践中。所以,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对美术民族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几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美术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化是包括美术在内的所有艺术的生命与灵魂,没有民族化,美术作品及其他一切艺术作品都会黯然失色,毫无生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俄国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问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得表现了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甚至丢开一切民族的东西,艺术家也不会丧失掉从而可以认识这是属于什么人的那个主要特征。”①鲁迅同样指出:“陶元庆君绘画的展览,我在北京所见的是第一回。记得那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彩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②不仅绘画艺术如此,他还针对具体的绘画中的版画艺术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③

由此可见,在理性认识上,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对于民族化的重要性早已达成共识。而关于民族化在美术中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勿庸赘述了。

二、本土美术的民族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民族化的重要性。这一点,首先在本土美术的各个门类中得到有力的证明。

绘画艺术中的中国画(简称“国画”),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在工具材料上,以中国特制的笔笔、墨或颜料、宣纸或绢帛为工具;它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法(可移动远近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还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美学思想上,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美学思想,重表现、重情感、重写意、重传神。“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的总原则,“气为生命之力,韵为生命之风采;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④正因为如此,中国画与中国书法一起合称“中国书画”,又与京剧、中医中药并称“三大国粹”,共同享誉世界。不能不说,民族化特色是它们共同的亮点与支撑、生命与灵魂。

中国书法也是中国所独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情操、修养、才华,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在形式上,它体现了民族艺术线条美;在内容上,它又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境界美。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⑤的确如此,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含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传达出我们民族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同样以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著名的乐山大佛、广东石湾的陶塑、福建德化窑的瓷塑、天津“泥人张”与无锡惠人泥人的汲塑、嘉定的竹刻、潮州的木雕,以及根雕等,都是民族艺术的瑰宝,自立于世界雕塑艺术之林。而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更享誉世界。从宏观意义上讲,中国所独有的篆刻艺术,也属于雕塑中的雕刻艺术范畴。

中国的工艺美术品中,更闪烁着民族化的艺术光辉。中国的瓷器,英文的“China”,是“中国”的同义语。其他如刺绣、蜡染、竹编、草编、柳编、麦秆编、象牙雕、玉雕、发雕、核雕、剪纸、景泰蓝、“唐三彩”等等,无一不是民族美术的珍宝,令全世界瞩目。

由此可见,本土美术以大量的事实充分地证明,民族化是它的生命与灵魂、亮点与支撑。

三、外来美术的民族化

外来美术同样以民族化作为生命与灵魂,即所谓“洋为中用”。

例如西方的油画传到中国以后,其基本绘画方法虽然未作本质上的改变,但无论是题材还是形象,无论是立意还是情感,都已形成了中华民族民族化的韵味与风格。例如《开国大典》、《毛主席去安源》、《父亲》等,都是民族化油画的精品之作。

又如西方传进来的摄影艺术,也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如《千里共婵娟》,拍摄的是我国太湖的风景,取意于苏轼的著名诗句,采用的是民族传统的对称式构图法,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并富有国画的韵味。

综上所述,可见民族化是美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一项全方全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俄]赫尔岑.《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第2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2]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第4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3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4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