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末端回肠炎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慢性末端回肠炎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

周红宇周国华陈叶青冷明芳王为刘树旗

周红宇周国华陈叶青冷明芳王为刘树旗(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消化内科421002)

作者简介:周红宇,论文研究方向:慢性末端回肠炎的防治。

【摘要】目的:调查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科近5年来住院及门诊明确诊断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患者176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抑郁量表评分,对有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发病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生率:(1)176例患者单纯焦虑障碍发生率为7.4%,单纯抑郁障碍发生率为8.5%,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为9.1%,总发病率为25.0%。(2)在性别上: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年龄:男性并发焦虑、抑郁障碍者发病年龄主要在青年组,而女性发病高峰集中在青年、中年组;(4)发病时间:病程长者发病率高于病程短者,其病情程度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5)内镜下不同类型的CTI其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I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病程有明显相关性,但与CTI分型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焦虑;抑郁;慢性末端回肠炎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037-02

慢性末端回肠炎(chroniccriminalileitis,CTI)是一种末端回肠的慢性非特异性浅表性炎症。多起病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腹痛,以右下腹痛为主,腹泻与便秘交替,为稀便或糊状便或羊粪状便,体重下降不明显。全身症状较少,极少数出现消瘦、贫血、头昏,严重者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神经衰弱,甚至并发焦虑症、抑郁症,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过内外鲜见该方面报道。本文通过对176例慢性末端回肠炎进行该方面分析,发现有46例并发焦虑、抑郁障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176例均为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或门诊肠镜检查诊断为CTI的患者,其中男98例,女78例,年龄19-62岁。每例均记录其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内镜下分型。

1.2诊断标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14项为版本:≥14分作为确立焦虑障碍的依据;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17项为版本:≥17分作为确立抑郁障碍的依据。

1.3统计学方法:采用CS11.1统计软件,实验数据采用X2检验,以P<0.05认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采用直线相关计算相关系数,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

2结果

2.1不同性别CTI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CTI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在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不同年龄阶段CTI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CTI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男性发病高峰为青年组,女性为青年组、中年组。见表2

2.3CTI伴焦虑、抑郁障碍发病时间与病情程度相关性研究,CTI伴焦虑障碍患者,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焦虑障碍明显加重,焦虑量表分数越高,两者呈正相关(r=0.2327)。同样,CTI伴抑郁障碍患者,随着发病时间越长,抑郁障碍越明显,抑郁量表分数越高,两者呈正相关(r=03141)。由此说明,CTI伴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焦虑、抑郁障碍越明显,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见表3。

2.4不同类型CTI伴焦虑、抑郁障碍发病率的比较,不同类型的CTI其焦虑、抑郁障碍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3讨论

功能性疾病是21世纪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医学模式发生新的突破性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明显增加。人们从不同方位从内因到外因,包括遗传、环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等,纳入研究范围,创造了众多视角,取得了不少进展。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压力增大,功能性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国内统计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与西方国家相似。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精神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在功能性疾病患者的发病中,心理异常和社会压力两大因素最为重要。

目前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TI主要与感染、免疫、结肠-回肠反流、食物过敏、药物等有关。根据免疫学、细菌学、微生态学、动物模型等方面阐述的发病机制,认为感染是启动因子、免疫反应是关键因素[1]。无论何种因素只要能引起回盲部功能失衡,导致结肠-回肠反流,造成细菌的移植或易位,形成内源性感染,刺激有丰富淋巴组织的末端回肠粘膜发生免疫反应,造成局部粘膜的损害,均可发生炎症反应[2]。CTI合并焦虑抑郁障碍可能与回肠盲肠运动功能障碍,盲肠回肠反流,胃肠内分泌功能失调、内脏感觉过敏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胃肠内分泌功能失调可能在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胃肠内分泌功能失调可导致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而胃肠激素又是胃肠动力调节的重要因素。病程越长,多数病人因久治不愈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使病人痛苦不堪,造成心身性疾病,出现焦虑抑郁障碍。

本结果显示:(1)发生率:CTI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在性别上,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发病高峰男性为青年组,女性为青年组、中年组,其原因是由于男性青年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所承受的工作、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有关;而女性与体内性腺激素水平下降、心理和体质特点等因素有关[3]。(2)发病时间:CTI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其病情程度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焦虑、抑郁障碍越明显,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3)不同类型CTI其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本病的危害性,首先,对CTI伴有的焦虑及抑郁表现,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医生要做好与病人的沟通,作为非心理专业的医生要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学会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做到耐心、专心、关心地听取病人的诉说,并适当地做出一定的表示或反应;告诉病人治疗的全过程以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最后,才是有效的药物治疗。

近年来,我院曾报道治疗本病的三联方案:甲硝唑+马来酸曲美布汀+乳酸菌素片。通过抗感染、调节肠道微生态、调节回盲部功能,大部分患者收到较好的疗效[4~6]。但是仍有部分病例的疗效不满意,表现为内镜下炎症恢复而原有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并出现全身症状。通过焦虑抑郁量表检测,明确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此过程中免疫异常、肠道功能异常并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可能是主要的致病机制。我院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适当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华,周红宇,龙远志等.SD大鼠构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实验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2,1122,(11).702-703

[2]梅浙川,李芳,冯晓霞,等.常规治疗与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房,2005,16(8):612-614

[3]周国华主编.末端回肠炎的基础与临床[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90

[4]陈叶青,周国华,周红宇,等.小剂量多虑平、诺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7(3)1900-1902

[5]周国华,王为,陈叶青,等.阶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1148-1150

[6]陈叶青,周国华,周红宇,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