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合使用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肺炎球菌肺炎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早期联合使用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肺炎球菌肺炎的疗效观察

李利芳

湘潭县易俗河镇卫生院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目的:观察对肺炎球菌肺炎早期联合使用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呼吸科收治的肺炎球菌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他汀类药物治疗组)、B(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C(联合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三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比三组患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C组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在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治疗中,早期联合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疾病风险,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早期;他汀类;大环内酯类药物;肺炎;疗效

肺炎球菌是最重要的致病菌,肺炎球菌肺炎是最为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因肺炎球菌肺炎而病死的死亡率达到17%以上。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比感染本身更加重要,特别是这种全身炎症反应进展速度快,在患病后一周即可达到高峰[1]。因此,对肺炎球菌肺炎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尤为重要。在传统观念中,他汀类药物被证实有明确的抑制细菌的生长作用,而大环内酯类药物杀菌抗炎效果较好,长期规律的使用该两种药物对预防肺病和哮喘急性发作都有重要作用[2]。此次为了探讨对肺炎球菌肺炎早期联合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临床效果而开展临床研究,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案,选择120例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全文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呼吸科收治的肺炎球菌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他汀类药物治疗组)、B(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C(联合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三组,每组患者各40例。A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4.25±5.5)岁。B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7岁——81岁,平均年龄(65.4±5.5)岁。C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4.17±5.94)岁。三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A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B组患者接受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C组患者接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并统计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入院时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3疗效判定

治疗1周后,判定药物治疗效果,将此次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7d疗程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经临床诊断及相关辅助检查后明显好转,肺部阴影吸收;有效:7d疗程结束后,患者体温有所下降,经临床诊断及相关辅助检查后症状有所减轻,肺部阴影明显吸收。无效:7d疗程后,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者病情恶化,肺部阴影吸收不明显。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等级资料采用t检验,年龄、性别、例数以及其他基础临床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组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1:

表1A、B、C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随着抗生素种类应用的不断增加,在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同时,病菌耐药性也不断增强。肺炎球菌肺炎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有研究发现,肺炎球菌感染早期体内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会加重肺部炎症,造成患病者急性肺损伤和血管损伤,利于患者的治疗预后[3]。作为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具有明确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也有一定作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已被证实有抑制蛋白激酶和NF-KB激活,进而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作用。在传统观念中,他汀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并不常联用,因为两种药物联用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拮抗作用,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杀菌作用有所影响。经此次研究与分析,试验结果证实,他汀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治疗肺炎,具有一定实际效果[4]。

肺炎球菌也被称作为肺炎链球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内,通常主要是寄生在人类上呼吸道,主要存在于鼻咽腔中,按荚膜抗原不同,又分为具体的84个血清型,但多数菌株不致病,极少部分菌株可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和大叶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经常会表现出突然发病,发病后患者出现明显的高热、寒颤等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呼吸道功能异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在现代医学的抗感染治疗中,为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抗生素的毒性反应,又有效防止耐药菌产生,进一步提高肺炎的治疗效率。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调节脂质代谢作用外,在服用后,还能通过抑制各种炎症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反应。传统治疗中,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预防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支气管扩张都有一定作用[5]。大环内酯类药物具备相似的抗炎作用机制,对细菌浓度降低有明显作用,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都有一定作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也是临床制定抗生素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缓解肺炎球菌早期全身炎症反应,以不同药理学参数为基础,调节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有效地缓解机体免疫炎症反应,为肺炎患者提供有效的给药方案,取得较好的抗菌作用。在此次研究中,将120例肺炎球菌肺炎患者平均分为3组,A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B组患者接受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C组患者接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证实应仔细掌握患者症状和体征,对肺炎球菌肺炎早期联合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综上所述,在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治疗中,早期联合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疾病风险,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冬.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流感疫苗联合接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防治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02):114-115..

[2]李晓岚,李晓军,柳肖.呼吸道反复感染患儿肺炎球菌疫苗与流感疫苗联合接种后体液免疫与治疗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07):795-798.

[3]梁晶,于玲,王颖.早期联合使用他汀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肺炎球菌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07):1252-1255.

[4]孙启亮.肺炎球菌疫苗及流感疫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09):39-40.

[5]傅惠媛,吴亮.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应用头孢唑肟钠与莫西沙星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