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120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120观察

魏伟生

魏伟生(永州市人民医院湖南永州425006)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214-02

【摘要】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我科120例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前后椎体形态的变化及下腰痛的改善。结果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增高(x2=2.01342,P=0.00718),Coob’s角减小(x2=2.1485,P=0.00672)。优良率89.17%。结论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腰椎骨折效果满意。

【关键词】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病症,保守治疗症状难以缓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我科用后路椎管减压后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腰椎骨折,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于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计120例,全部经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确诊腰椎骨折,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18—67(57.17±10.75)岁。骨折类型:爆裂型39例,压缩型57例,骨折脱位型16例,Chance骨折8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6例,C级38例,D级38例,E级18例。

1.2治疗方法

1.2.1具体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后路开窗法手术。患者俯卧位,胸部及髋部适当垫高,以受伤椎体为中心切口。手术前经CT或MRI准确定位。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棘突旁患侧椎板间开窗,大小约2.0cm×2.5cm。多节段损伤者同侧或双侧开2个窗。沿棘突骨膜下切开剥离骶棘肌,显露病变处之椎板及黄韧带,清除病变软组织,电凝止血,剥离切除黄韧带,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并向内侧牵开,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探测四壁及底壁,保持矢状角0°及横切面角5°—15°进入锥体,攻丝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C臂下证实无误后,安装左右连接杆及锁固螺帽。对有神经症状或骨块向椎管内移位占矢状径超过30%者,行椎板开窗减压。全部行椎板间植骨融合。如遇出血,以热纱布压迫数分钟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层切口缝合。

1.2.2手术后处理: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7天,留置引流管24—48h拨除,以24h引出血性液体量<20ml为标准。术后术后卧床6周,10—12天拆线,拆线后带支具或腰围3个月。限制患者身体前屈。

1.3观察指标: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形态的变化。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JOA评分方法计算术后改善率,其公式为: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pide;(15-术前评分)]×100%。优:JOA评分术后改善率>75%;良:JOA评分术后改善率50%—74%;可:JOA评分术后改善率25%—49%;差:JOA评分术后改善率<25%。

2结果

2.1术前椎体前缘高度34%—75%(46.7±2.3%),术后椎体前缘高度91%—100%(96.6±4.5%),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x2=2.01342,P=0.00718)。术前Coob’s角18.3°—26.6°(24.6±1.3)°,术后Coob’s角3.3°—5.8°(3.8±0.4)°,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x2=2.1485,P=0.00672)。

2.2根据JOA评分:优47例(39.17%),良60例(50.00%),可9例(7.50%),差4例(3.33%),优良率89.17%。

2.3并发症:本组中有2例出现神经根拉伤,经严格卧床休息并对症处理后恢复,有2例出现断钉,经第二次手术复位骨块并值骨后恢复良好。

3讨论

脊柱手术的趋势是彻底去除致病组织的情况下下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本研究中用后路开窗的手术方法,中采取扩大开窗或多节段开窗尽量保留椎板和小关节突,以保证脊椎结构的稳定。脊椎内固定系统复位作用是利用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牵拉作用,使椎体前缘骨块和向椎管内移位的骨块复位,使塌陷的椎体复位,同时恢复神经通道[1]。本研究中应用后路开窗减压加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腰椎骨折,对各类型骨折均有良好的效果,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增高,Coob’s角减小,有统计学差异。优良率达89.17%。

手术中应该注意的是①定位应准确,因CT及X光摄像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2],所以有条件者推荐行MRI检查;②老年人手术一定要做好应急准备,术前评价心肺功能,并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③手术中减压与植骨。一般认为椎体压缩和椎管受压>40%,后凸>15°,术中应尽可能复位椎体后缘骨块,同时大量植骨,行椎板间融合,保持脊柱长期稳定,减少断钉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阮狄克,巫发群,张根标.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与神经功能恢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10):729.

[2]张效良,葛宝丰,张希平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几种诊断方法的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1992,1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