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张伟伟

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院

摘要:原始建筑的产生首先是随着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开始变得多样化。建筑属于物质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中国文化为例,通过中国文化的特性,研究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特性;建筑设计;特征;形式

引言

我们说建筑设计基本上是属于物质文化范畴的,受到该文化心态文化层的深远影响,这是一种文化的核心部分,体现了该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样,中华民族的建筑设计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一个民族的建筑设计与文化特性息息相关。

1中国文化概述

1.1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根植于华夏的土壤,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收了外来因素,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自新能力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文化,指的是“在中国地域上居住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一个自新能力极强的文化完整体系,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不断地为中华儿女所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主要产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所以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随后兴起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1.2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特征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来探讨。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精髓的是内在的特性,这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性和精神。首先,人文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国是儒家文化传家,以人伦纲常来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的生活准则并不是像西方一样是服从神的绝对意志,而是遵循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宗法道德是维系社会发展的根本准则。第二,中国文化重注中庸与和谐,不但讲究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讲究人与自然地和谐关系,追求平衡,希望社会处在“和”的状态中。第三,中国是农耕传家,文化中蕴含着安土乐天的精神,土地是人民生活的全部依仗,所以中国文化安土重迁,中国人对于故乡,祖先总是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多样性。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中国文化自古就蕴含着统一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使中国文化内在的蕴含着强大的同化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各种文化在中国文化的范畴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中国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也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特性。

2.1建筑设计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人伦纲常,宗法道德是维系社会的精神纽带,中国人重视血脉,讲究子孙满堂,所以中国古代的住房建筑大多是宅院。官商大户的宅子一般分为几进的院落式,正中为主屋,是父母的居所,两侧为厢房,共儿孙居住,屋舍众多,一大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观念,家庭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人首先是家庭的一员,其次才能作为自己的一种集体主义观念。

在中国的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都配有相应的祭祀建筑,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造祭祀建筑。而这些祭祀的建筑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祭祀先祖,祭祀君师,还有一部分是用来敬神,这些神主要是远古的帝王和佛道两教的众神,其实质都是对人的崇拜,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古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祠堂,高门大户的祠堂规模较大,而祭奠帝王先圣的祭祀建筑规模更加庞大,形成了宏伟的古建筑群。我国先民自古崇拜祖先,君师,认为祖先是人类延续的根本,而君王圣贤都对社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人们建造祭祀场所祭奠他们以表现自己的崇拜之情。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人的作用,而不像西方文化中重视神的作用。人们建设祠庙祭奠君师,孔庙就是用来祭祀孔子的,今天山东曲阜的孔庙最为著名,每年依然有大量学子前往祭奠。这些建筑的设计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人”的传统自古有之。

2.2建筑设计中的“和”的思想

“和”的思想来源于中庸之道,中庸思想,是中国自古传承的思想之一,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希望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能不偏不倚,各安其位,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和社会的最佳状态。”那么在建筑之中就表现为不求外显,追求内涵的特性,在中国的建筑中,往往将建筑的精华隐于质朴的高墙大院之中,而且越是精彩的布局越是放在最后,这样的建筑设计不张扬,不外显,追求内涵,是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

“和”的另一层含义是和谐,中国文化自古追求人际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在建筑中最典型的设计就是中国园林,园林设计往往依山旁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的设计都是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人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每一个园林都是大自然的缩影,将山水亭台人为的组合,但是取法天然,反对牵强附会的刻意雕琢。道法自然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桥梁建筑也体现了“和谐”的思想,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设计桥梁时注重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相融合,如西湖边上著名的“断桥残雪”,颐和园的十七孔洞桥的“金光穿洞”现象。这些建筑的设计都体现着中国文化“和”的思想。

2.3建筑设计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是农耕文化传家,所以中国文化具有安土乐天的精神。中国文化中的这种精神也决定了中国建筑的尺度和布局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所以中国的建筑设计一般简单明了,规模适中,房屋的设计是以“间”为单位的,能够刚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很少有像西方城堡、教堂那样的超过需求尺度的建筑。当然中国建筑也有庞大的规模,但都是以“间”为单位组成的,由“间”构成“院”,各个“院”聚合成建筑群,但却是合乎居住尺度的建筑。

中国人依赖土地,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的劳动实践也决定了国人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以木材砖瓦为主的建筑材料,在建筑方式上普遍采取“木构架”,通过卯榫进行组合。木构架主要起承重的作用,外墙起遮光避寒的作用,分工明确。并且木构架有利于防震,抗震,古人利用卯榫结构可以灵活伸缩的原理,木架结构本身具有的韧性来建造屋舍,这样的建筑设计可以降低地震对于屋体的破坏。另外中国建筑的飞檐设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房屋的采光,排水。这些传统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实用特性。

结语

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从建筑的设计中可以折射出一种文明的文化特性,中国的建筑设计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研究建筑中的蕴含的文化因素能更好的理解建筑的设计理念,从而对比当今的建筑设计,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对当今建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展帆.为“地域”而“建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J].门窗,2017(02):118-119.

[2]姚橙红.建筑环境设计与文化特性[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02):61-63+66.

[3]段思河.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与时代特性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1):181.

[4]刘旻.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J].时代建筑,2006(0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