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儿科用药不良反应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试析儿科用药不良反应问题

陆青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门诊部100858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与危害,从而促进儿科用药的安全化与合理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患儿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资料。结果5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年龄在1个月--1岁之间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然而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不断减少。在儿科用药中有六类药物可引起患儿不良反应。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85.5%患儿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途径。结论上述诸多因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应规范儿科用药,完善用药控制体系,注重检测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用药;不良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独生子女人群的日渐增多,安全用药,尤其是儿科的安全用药渐次引起关注。儿童处于一个各系统正待成长的阶段,肝脏的分解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以及免疫能力尚不健全,以至于儿童期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弱,从而发生几率增大。有鉴于此,本研究将2015年以来我院发生的56例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资料总结整理,以期为切实了解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降低发生率,更好地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有所裨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患儿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资料,56例患儿均符合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标准。56例患儿中,男29例,女27例;患儿年龄从出生至14岁,平均6.7岁。

1.2方法

对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患儿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整理,统一生成不良反应报告,不良反应包括儿童年龄、性别、诊断、药品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累及到的组织器官等,然后再对56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数据整理,最后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的年龄分布状况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

年龄在1个月--1岁之间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然而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也不断减少(表1)。

表1不同的年龄分布状况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2.2用药种类、用法及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使用剂量不当、意外过量摄入以及重复用药。分析这三方面原因,重复用药主要发生在儿童感冒、发烧这样的常见病上。感冒药、退烧药往往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每种药物成分各有功效,也各有不良反应,而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药常含有相同的成分。因此,如果同时使用含有同一种成分而商品名不同的感冒药、退烧药,就有可能造成重复用药,引起不良反应。另外,用药种类、用法及给药途径均会影响患儿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在儿科用药中,经临床观察,在儿科用药中有六类药物可引起患儿不良反应,5例为应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占8.9%;32例为应用抗菌药治疗,占57.1%;10例为应用止咳药治疗,占17.9%;5例为应用止泻药治疗,占8.9%;3例为应用生物制品治疗,占5.4%;1例为应用中成药治疗,占1.8%。不同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会造成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各有差异,32例经抗菌药治疗的患儿中,有5例患儿单一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有12例患儿二联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有15例患儿三联用药发生不良反应。34例不同的给药途径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6例口服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占17.6%;26例患儿经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占76.4%;1例患儿经灌肠发生不良反应,占2.9%;1例患儿经雾化发生不良反应,占2.9%。

2.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组织器官及皮肤、附件是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最易累及的部位,其次为消化、呼吸系统,再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等。注射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的有4例,占7.1%;出现嗜睡、昏迷、意识模糊有5例,占8.9%;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有8例,占14.2%;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有12例,占21.4%;皮肤出现红肿、瘙痒、麻疹占有27例,占48.2%。

3讨论

由于抗菌药物是儿科最常用的药物,故引起的ADR最常见。从表1知,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20例,占55.56%,可以看出在儿科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所占的地位。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3方面: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选用的品种及制定的给药方案是否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或严重危害。临床医生要做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要盲目滥用,尽量降低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关注各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提高识别能力,一旦发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中药千百年来为国人所接受。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对中药的认识是“纯天然,没有药品不良反应”,但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的逐步完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特别是中药注射液。中药制剂的ADR发生率高达22.22%。中药制剂由于成分复杂,在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配伍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升高。同时中药制剂质量受到药材质量及制剂工艺的影响,同一药材不同产地及不同制剂工艺生产的中药制剂其成分也有所不同,这种复杂性很容易导致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静脉给药发生ADR占所有ADR的86.11%,说明静脉给药是导致儿科发生ADR的重要原因,由于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为引发ADR的因素。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国内外也大力提倡口服途径给药,但儿科临床医生和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大多选择静脉给药方式,忽视了发生ADR的风险。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静脉给药的频率,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应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倩.基于临床视角探讨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J].医学信息,2014,(20):500-500.

[2]康庆福.儿科用药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490-490.

[3]焦丽,陈晓谕,许戈琳等.某医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179例特点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7):56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