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3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贾师捷步霄刘经槃朱喜红舒志萍

贾师捷步霄刘经槃朱喜红舒志萍

(上海邮电医院内科200040)

【摘要】目的监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24h动态血压,应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探讨血压晨峰(MBPS)与颈动脉IMT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106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按照血压晨峰值将55例血压晨峰≥35mmHg患者作为晨峰组(MBPS组),将51例血压晨峰<35mmHg患者作为非晨峰组(NMBPS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心电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并计算LVMI,同时采用彩色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分析MBPS与颈动脉IMT、LVMI的关系。结果MBPS组的白天(6:00-22:00)平均SBP和DBP均高于NMBPS组,夜间(22:00-次日6:00)平均SBP和DBP均低于NMBP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的颈动脉IMT、动脉硬化检出率和LVMI、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MBP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与颈动脉IMT及LVM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硬化和左室肥厚具有密切关系,应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血压晨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室质量指数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127-02

人体血压在正常情况下呈现白昼升高、夜间降低的昼夜节律变化,人体血压在早晨清醒活动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血压迅速升高而达到一天内最高水平,这种清晨血压极具升高的现象即“血压晨峰”(morningbloodpressuresurge,MBPS)[1]。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显示[2,3],MBPS现象与清晨时段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的增加具有密切的关系,且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因此,研究MBPS和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心肌损害已成为研究和治疗高血压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ABPM),应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IMT及左室质量指数(leftventricularmassindex,LVMI),探讨MBPS与颈动脉IMT及左室肥厚的相关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的诊断标准[4]确诊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共计106例,排除假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心脏辨膜病、心室纤颤等心血管疾病者,急性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肝肾功能障碍者;10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44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0.4±8.22)岁;原发性高血压病程为1-23年,平均原发性高血压病程为(13.2±4.13)年;将所有患者均监测24h动态血压,按照血压晨峰值将55例血压晨峰≥35mmHg患者作为晨峰组(MBPS组),将51例血压晨峰<35mmHg患者作为非晨峰组(NMBPS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与患者及其家属在研究开展前进行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及方法

1.2.1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采用中健科仪动态血压仪CB-1805-B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设定白天为6:00-22:00,夜间为22:00-次日6:00,白天每隔30min、夜间每隔60min自动对右肱动脉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测定一次;SBP有效读数为70-260mmHg,DBP有效读数为40-150mmHg,ABPM有效读数应大于监测总次数的80%;计算24h平均SBP和DBP、白天和夜间平均SBP、白天和夜间平均DBP;血压晨峰值设定为(起床后2h的平均SBP-夜间最低SBP值)≥35mmHg[4]。

1.2.2颈动脉IMT的测定

采用德国西门子ACUSONS2000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颈动脉IMT进行测定,探头频率一般为5-10MHz,短颈、肥胖患者为3.5-5MHz;患者均采用仰卧位使颈前部充分暴露,在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于近膨大处及膨大处颈总动脉后壁测定IMT并计算其均值;IMT不大于0.9mm为正常值;IMT在1.0-1.2mm范围内为颈动脉硬化;IMT大于1.5mm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

1.2.3左室肥厚的判定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美国GEVIVID7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并设定探头频率为1-3.5Hz,对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ventricularinternaldiameteratend-diastole,LVID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posteriorwallthickness,PWT)进行检测,并按照Devereux公式[6]计算LVMI;男性LVMI大于125g/m2、女性大于120g/m2判定为左心室肥厚[7]。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组间24h平均SBP和DBP、白天和夜间平均SBP、白天和夜间平均DBP、颈动脉IMT和LVMI等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动脉硬化检出率及左心室肥厚检出率等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以百分数表示;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与颈动脉IMT及LVMI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根据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血压晨峰值将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MBPS组和NMBPS组,其中55例为MBPS组,51例为NMBPS组;两组间24h平均SBP和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的白天平均SBP和DBP均高于NMBPS组,夜间平均SBP和DBP均低于NMBP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结果详见表1。

表1两组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注:MBPS组与NMBPS组比较,*P<0.01。

2.3血压与颈动脉IMT、LVM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MBPS组患者的24h平均SBP和DBP、白天平均SBP和DBP、夜间平均SBP和DBP与颈动脉IMT及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与颈动脉IMT及LVMI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夜间平均血压与颈动脉IMT及LVMI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具体结果详见表3。

表3血压与颈动脉IMT、LVM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

3讨论

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段,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8,9],血压晨峰现象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具有密切的关系,颈动脉IMT和LVMI也常作为观察和评价全身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的指标而被广大临床医生关注。本研究中,MBPS组的白天平均血压明显高于NMBPS组,夜间平均血压明显低于NMBPS组,MBPS组的颈动脉IMT、动脉硬化检出率和LVMI、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MBPS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与颈动脉IMT及LVMI通过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其具有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中,MBPS组的颈动脉IMT和动脉硬化检出率均明显高于NMBPS组,说明血压晨峰对血管内皮会造成一定程度损害,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促进的作用。其原因可能为靶器官在夜间至白天血压持续升高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使靶器官损害加重;患者在清醒后2h内血压明显升高致血管壁剪切力和机械应力在不同程度上增加造成血管内皮及其损害加重;血液粘滞度收到血压晨峰的影响而增加使血管切应力下降,一氧化碳释放减少,且清晨时段的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II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尤其在血管狭窄部位,引致血小板激活且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斑块易于形成,使血管内皮功能和靶器官的损害进一步加重[10,11]。

另外,本研究中MBPS组的LVMI和左心室肥厚检出率也均明显高于NMBPS组,证明高血压患者在初期心肌受损后代偿机制被激活,心室负荷加重,长期血压增高导致左心室壁承受的张力增大,心肌也因此变的肥厚,而心肌肥厚又易于造成供血的相对不足,心室肌纤维增生,灶性坏死。其原因可能是血压晨峰激活AngII、儿茶酚胺、心尿钠肽等神经体液因子的使其亢进分泌影响心肌细胞肥大形成心肌肥厚,而在其形成过程中舒张、收缩过程的功能减退、节律紊乱等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12,13]。

本研究中,对MBPS组患者的24h平均SBP和DBP、白天平均SBP和DBP、夜间平均SBP和DBP与颈动脉IMT及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与颈动脉IMT及LVMI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夜间平均血压与颈动脉IMT及LVMI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硬化和左室肥厚具有密切关系。据有关研究显示[14]大部分常规降压药物对血压晨峰无法有效控制,但通过控制夜间血压的上升幅度可以维持或者恢复血压的“正常”规律,因此,采用长效钙拮抗剂、长效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制剂等药物及联合用药可以对血压晨峰进行有效干预,减轻血压负荷和靶器官的损害以降低心血管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15]。

参考文献

[1]郑杨,赵魏.晨峰性高血压临床意义及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1):27-29.

[2]吴敦茁,高东梅,宋军.超声技术评价老年高血压不同左心室构型患者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改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10(29):1254-1256.

[3]YanoY,HoshideS,InokuchiT,etal.Associationbetweenmorningbloodpressuresurgeandcardiovascularremodelingintreatedelderlyhypertensivesubjects[J].AmJHypertens,2009,22(11):1177-82.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2011,7(39):579-616.

[5]吕杨平,陈苏兰,钟小苹,等.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9):618-620.

[6]方根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内皮功能、心脏重构关系的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4:346-348.

[7]赵喜梅,刘俊,周利民,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J].安徽医学,2013,17(3):430-432.

[8]KarioK.Morningsurgeinbloodpressureandcardiovasacularrisk:evidenceandperspectives[J].Hypaertension,2010,56(5):765-773.

[9]冯品,王瑞英,杨婷,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硬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10):935-939.

[10]马淑云.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0):4000-4001.

[11]郭佳林,李海涛.血压晨峰现象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4(5):484-485.

[12]陈亚东,周国宝,李俭春,等.血压晨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重构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6):4699-4702.

[13]钟琳玲,廖芳,王祥贵,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室重构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268-269.

[14]IshikawaJ,KarioK,HoshideS,etal.Determinantsofexaggerateddifferenceinmorningandeveningbloodpressuremeasuredbyself-measuredbloodpressuremonitoringinmedicatedhypertensivepatients:JichiMorningHypertensionResearch(JMORE)Study[J].AmJHypertens,2005,18(7):958-965.

[15]陈永东,周丽.血压晨峰现象及治疗概况[J].右江医学,2010,38(2):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