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具有双向作用的经典抗帕金森病药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唯一具有双向作用的经典抗帕金森病药物

张宁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641003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40岁以下的青少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该病患病率约为1.7%,目前发病趋势在不断上升,引起临床重视[1]。大部分帕金森患者是散发病理,极少数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病变死亡,引起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减少导致发病,该病理改变的病因尚未明确,遗传、环境、年龄及氧化的一系列因素均有影响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的可能。

临床上治疗该病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也只能改善其主要症状,不能阻止其病情进一步发展,无法完全治愈。加上其手术治疗费用高及部分患者自身素质不耐受,使得该方式局限性较大,故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的最常用方式。抗帕金森病药即可治疗因帕金森病所引起的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及共济失调等症状,显著缓解其体征,对患者日常生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帕金森病发病率及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多在60岁后发病,提示该病发病与衰老有关。据资料显示,成人脑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会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少,但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帕金森病的几率并不高,故年龄只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药物对同一组织器官可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双向作用,肾上腺素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肾上腺素激动α1受体,可使皮肤、粘膜及部分如肾脏等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同时激动β2受体,可引起骨骼肌血管和冠状动脉的扩张。帕金森病是由黑质纹状体病变和易小体形成,黑质是纹状体产生并储存的神经递质场所,向纹状体传送多巴胺。该病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病因尚未明确,此文主要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目前分为两类,抗胆碱药和影响多巴胺能药,其中多巴胺类药物为其治疗的经典药物[3]。对于该病的药物治疗有哪些,各作用如何?下面逐一介绍以供大家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参考:

1.拟多巴胺药

1.1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是由酪氨酸羟化而成,口服该药物后被小肠上端吸收,通过肝脏被其脱羧酶脱羧为多巴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此外,在此基础上使用外周脱羧酶抑制剂还可增加脑内能利用的左旋多巴以减少左旋多巴的服用量,且能降低外周多巴胺引起的不良反应。该药物可治疗各型的帕金森病,除氯丙嗪阻断多巴胺受体引起的帕金森病除外;对于年轻患者或病症较轻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反之,老年体弱者疗效差,且其疗效与残留的神经元数密切相关;对肌肉僵直且运动困难的患者疗效好,肌肉震颤者差。该药作用慢、药效持久,患者病情随用药时间增长而药效增加,半年之内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1.2左旋多巴增效剂

卡比多巴

卡比多巴为强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与左旋多巴合用时,抑制外周多巴胺脱羧酶活性,以此减少外周组织多巴胺的生成,并能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两者合用能提高左旋多巴疗效,并减少外周的副作用,为左旋多巴的重要辅助药,单独使用无显著疗效,临床上常用两者配伍复方制剂。

司来吉兰

司来吉兰为高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参与酪氨酸和多巴胺降解。该药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B,抑制纹状体中多巴胺降解,使基底神经节保存多巴胺。该药有又为抗氧剂,可形成氧自由基,保护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从而延缓帕金森病症状的发展。与左旋多巴使用能增强其疗效,减少左旋多巴服用剂量及其副作用[4]。

硝替卡朋

硝替卡朋能减少左旋多巴的降解,减少甲基多巴对其在脑内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提高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和在纹状体中浓度。与左旋多巴联合使用适用于伴有症状波动患者,对长期使用左旋多巴而出现的“开关”反应有效。

1.3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

溴隐亭是合成的麦角生物碱,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该药对重症帕金森患者治疗效果好,可能由于重症患者多巴胺受体能去神经敏化,与左旋多巴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并能减少分泌催乳素及生长素,用于治疗肢端肥大症和回乳。溴隐亭能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不良反应较多,仅适用于不耐受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

1.4促多巴胺释放药

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病毒药,能促使多巴胺释放,抑制其再摄取,可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该药具有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僵直、震颤及运动障碍等作用,其治疗效果优于抗胆碱药,但不及左旋多巴。金刚烷胺显效快、半衰期短,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常与左旋多巴合用能发挥协同作用,患者不耐受左旋多巴时可用此药。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明确,故目前无预防及根治该病的方法。对于上述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但不能完全阻止其病的发展进程。左旋多巴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使患者脑内多巴胺上升,加重神经元变性,故本品长久使用疗效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左旋多巴类作为抗帕金森病治疗的经典药物,对其使用应在病人身体素质及条件允许下合理掌握时间,并掌握其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效果即可,不能追求达到最大药效,防止超过剂量加重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刘疏影,陈彪.帕金森病流行现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16(2):98-101.

[2]李振光,于占彩,于成勇,等.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8):672-676.

[3]林清,罗永杰.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6,42(2):86-89.

[4]白玉娟,朱兵,冯利东.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二者联用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