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影像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超声影像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杨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10009

【摘要】目前超声影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可以为疼痛诊疗、重症监护、围术期麻醉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对比参考。本研究结合目前超声影像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解析了术前评估、术中诊断、局部麻醉、疼痛治疗、以及术后疼痛和麻醉穿刺定位等方面的应用,以便为临床超声医师和麻醉医师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超声影像技术;临床麻醉;应用

引言

超声诊断是借助超声影像技术检测患者生理组织结构,以及可能产生的数据变化,进而评估患者病情和诊断患者疾病的有效方式。超声影像技术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较为良好,具有无痛、无创、直观、以及便捷性较高的特点。那么在临床麻醉应用方面,对于术前评估、术中观察、以及围术期麻醉管理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继而真正提升了临床麻醉的安全性。

1超声诊断术前评估

在临床治疗中,术前评估是对于患者体质机能的有效测评,主要评估患者术前是否存在不适合麻醉的危险因素,进而规避术前麻醉危险因素。麻醉医生需要综合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进而依据患者心腔面积、室壁厚度、室壁幅度和速率,来评估患者所适合的临床麻醉方案。诸如使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观测患者心腔大小,同时明确血流方向、血流量、以及血流速度,进而精准测评患者心输出量,反映出患者心室储备功能变化,以及心室内压力特征,完成对于患者心功能的精准评估,为手术麻醉提供帮助。目前所采取的彩色室壁动态技术、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超声造影技术等,均对患者心功能及心脏储备功能评估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临床麻醉的精准评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超声引导下的血管穿刺

手术实施过程中常需要对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穿刺,其目的在于对患者手术中情况进行监测,但是手术中不乏存在肥胖、年龄较小的病例,此类患者的特征则在于其血管走行情况相对特殊,形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年龄较小者颈部较短,且血管较为细小,故而穿刺难度较高,所以针对其实施盲法穿刺的过程中失败比例较高。血管穿刺的失败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相关应激反应,加大其发生循环不稳定事件的可能。此时在循环血量减小的基础上桡动脉搏动等系列问题均会受到影响,个别患者若出现血管痉挛现象,则甚至会导致血肿的发生。超声引导和直视下进行操作则有效保证了血管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3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开展神经阻滞的临床作业中,麻醉方案的确定,均需要合理评估患者神经解剖标志,或者精准定位患者神经刺激。但是如果盲目探究患者的神经反应状态,也容易造成神经阻滞测评信息不全的情况,间接导致麻醉并发症产生。借助超声影像技术,可有效评估局部麻醉的具体用量,对患者神经扩散规律详细观察后,实施局部麻醉方案,可有效提高麻醉质量,降低麻醉剂量过高对患者造成的间接影响。因此,可以借助超声影像技术引导麻醉剂量的选择,并避免患者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升神经阻滞术后恢复效果,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感觉运动功能和预后干预效果。

4超声影像麻醉穿刺

4.1硬膜外穿刺

硬膜外麻醉,特指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即为将局麻药注入患者硬膜外腔,阻滞患者脊神经根,达到支配区域完全麻痹的效果。采取超声影像技术,在穿刺前精准定位棘突间隙,可以为麻醉硬膜外穿刺提供精准度更高的参考。在硬膜外腔间隙,或者相应的解剖标志附近,实施纵切式的扫描方案,可引导超声观察硬膜位置和结构,降低患者骨质穿刺风险,避免由于硬膜穿刺而造成的血管或神经损伤,大幅提升麻醉硬膜穿刺成功率。同时在超声影像的支持下,可以降低患者穿刺出血和腰部疼痛的风险,是间接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的主要手段,尤其适合老年患者、肥胖患者、以及妊娠期孕妇。此外,部分学者采取超声影像技术观察患者气管位置,明确了导管放置方案并校正了插管精准度,可降低由于放置导管而造成的多种并发症,大幅提升气管导管放置的成功率。

4.2深静脉穿刺

传统麻醉方案中所采取的中心静脉穿刺方案,需要麻醉医生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才能真正依据患者的体表解剖标志精准定位。但是仍然需要在试探过程中寻找患者的深层静脉方位。如果患者静脉定位精准度较低,则会严重影响麻醉质量,甚至间接增加并发症比例。在超声影像技术的支持下,可实时观测患者中心静脉走行规律以及血流状态和血管宽度,进而明确是否存在解剖变异特例。或者对患者内脏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精准校正,真正直观反应出患者穿刺位置,为指导深静脉穿刺提供支持。在超声影像技术的支持下,深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幅增加,儿童患者穿刺率逐步提升,明显降低了临床麻醉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5超声胃内容物评估时的应用

部分延期手术的患者可在术前进行良好的胃肠道准备,例如按照医嘱进行禁食禁水等配合,从而保证胃肠道情况满足手术需求;但是对于年龄过小或急诊患者,其无法妥善按照临床需求进行配合和准备。而该类患者在手术中一旦出现食物反流、误吸等情况,则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等严重情况发生;超声可针对患者胃内容物实施评估,按照其性质、容量等进行胃排空或其他对症干预,进而避免相关危险事件的发生。

6超声对气道情况的评估以及应用价值

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困难气道等情况,该类患者在气管插管时失败比例较高,且容易出现面罩通气困难现象,给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影响。超声在针对其困难气道情况进行评估时,能够对患者的硬腭、软骨、舌体、甲状软骨、气管环等结构进行观察,通过计算和评估则对患者的气道困难程度做出反应,为临床及时处理提供指导。

结束语

目前超声影像技术已经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对于提高麻醉质量,校准麻醉剂量,避免患者临床麻醉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影像技术对于患者术前评估、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以及麻醉穿刺的精准定位,均起到了较高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晖,吴安石.麻醉医生主导的超声影像和麻醉实践与教学[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1):34-36.

[2]赵美美,韩志强.超声影像学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01):155-159.

[3]张春雷,景晨萌.超声影像学技术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2,47(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