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23例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体会

汪洪斌

(黑龙江省双鸭山双矿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23例,结果:经过我院的积极外固定架治疗后,23例患者中显效18例,占78.26%,有效3例,占13.04%,无效2例,占8.70%,总有效率为91.30%。两例治疗无效患者分别为发生疼痛严重与神经损伤。结论:经过积极的有效的临床治疗后,骨盆骨折的有效治疗率较高,预后较好,治疗意义重大。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架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65-01

骨盆骨折为一种严重的外伤,在骨折总数中占1%~3%,多是由高能的外伤所导致的,50%以上骨盆骨折会伴发合并症,致残率可高达50%~60%[1]。其中最严重的为创伤性失血性的休克以及盆腔脏器的合并伤,若救治不当会有较高的死亡率。根据现有的研究治疗表明,骨盆骨折中约50%~60%是因汽车车祸造成,约10%~20%是因行人被撞造成,约10%~20%是因摩托车外伤造成,约8%~10%是因高处坠落伤造成,约3%~6%是因严重挤压伤造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25至50岁,平均(36.7±9.6)岁,其中分离型6例,压缩型7例,垂直型5例,混合外力型5例。

1.2治疗方法

1.2.1进针部位在进行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时的进针部位为髂嵴、髂前上棘至髋臼上缘(即髂前的下棘区)。在髂嵴处穿针最为简单,在髂前至下棘区进行固定最为可靠。

1.2.2皮肤切口使用长度为0.5~1.0cm长的置套管对软组织保护的直径2.5mm左右的钻头钻开患者的骨皮质,直接将直径4.0mm的螺纹半针拧入[2]。髂嵴部位的穿针应该同矢状面成15°角,以此来适应骨盆壁的倾斜度进行穿入。在后侧的骼嵴进针及判断方向较为困难的患者,可以适当的扩大皮肤切口,在推移内侧的盆壁组织后,可以利用手指进行引导,以此来确保钢针贯穿于内外侧的皮质骨板间。钢针深5~6cm,共使用3~4枚钢针。因髂前下棘区软组织较为厚,在皮肤切开后,可以利用血管钳的钝性纵向顺着肌纤维的方向进行分离,放置套管进行保护,并朝骶髂关节的方向拧入钢针[3]。在拧入耻骨部位的钢钉时需要避免损伤患者的股部血管神经束,且男性需要注意腹股沟管内部的精索。因耻骨支较为细,可以以一定的倾斜交度进行穿入。对于耻骨联合保持较为完好及伤侧耻骨无法穿针的患者,可以在对侧的耻骨穿入。

1.2.3固定方式髋臼上缘的钢针和耻骨区的钢针连接,髂嵴钢针组使用短连接杆进行连接。而后再将两组钢针使用连接杆进行连接,以此来进行半骨盆环的固定。对于侧骨盆最少的髂嵴位需要穿针2~3枚,其他部位的穿针情况视骨折的具体情况而定,并根据骨折的类型在腹壁前和对侧的骨盆连接为进行固定,两侧的骨盆连接固定需要直接进行连接[4]。当患者的腹部较为膨隆、腹壁较厚及腹部需要进行其他的手术操作时,可以选择组合成为多种的形式进行连接。

1.3疗效判定

经过临床治疗后,疗效的判定标准为显效:患者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未改善,有并发症出现[5]。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的和。

2.结果

经过我院的积极外固定架治疗后,23例患者中显效18例,占78.26%,有效3例,占13.04%,无效2例,占8.70%,总有效率为91.30%。两例治疗无效患者分别为发生疼痛严重与神经损伤。

3.结论

在进行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注意事项,首先为预防针道出现感染,针道感染为影响外固定术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避免钢针同皮肤的软组织之间出现过大的界面张力以及适当的加强针道的护理,是避免出现针道感染有效的防范措施。界面的张力过大,不仅使皮肤的软组织发生切割,使针道出现压疮与坏死,而且还为诱发针道感染的直接温床。因此在术中应进行针眼无张力的松弛状态下的缝合处理[6]。在术后早期可以使用多组钢针进行大块的包扎,以此来减少皮肤和钢针间的相对运动。在术后3~5天后改为使用单针的小块敷料进行覆盖,以便于换药以及针道的后期处理。在术后2~3天后开始在针道的周围点擦酒精,每天点擦2~3次,以此来保证针道的周围处于相对清洁与干净的状态(目前部分临床资料研究表示建议在钢针的周围使用浓度为1‰的洗必泰纱布进行包扎)[7]。钢针周围的焦痂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及过氧化氢及时的进行清理,以此允许针道的分泌物可以自由的排出,降低针道的感染几率。绝大多数的针道感染,在早期的表现主要为浅表性的感染,在进行针道处理时对患者进行全身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如果发现明显的深部感染,则需要拔针。其次为防止钢针的松动,如果钢针出现松动,其会直接影响外固定的强度,为针道的感染提供机会。因骨盆为松质骨,为了降低钢针的松动几率需要注意:第一,在钻孔后需直接拧入钢针、不可进行扩孔,不可反复进行穿针;第二,使用带有螺纹的钢针,保证钢针的足够深度;第三,避免单针出现过度的受力[8]。最后,在进行盆骨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在病情较为平稳后,可逐渐的由平卧位改为坐位,在术后2~3周可以带架下地进行活动,在10~12周可以拆除外固定架。

【参考文献】

[1]郑精平.外固定架治疗骨盆骨折76例报告[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6):909-910.

[2]张洋,朱永斌,周铮,等.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体会[J].今日健康,2015,(9):125-125.

[3]王宏家,于连有,朱玉辉,等.严重骨盆骨折急诊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3):82-83.

[4]郑战营.改良外固定架置钉位置治疗骨盆骨折[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2):96-97.

[5]胡昊,蔡林,金伟,等.外固定架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61-65.

[6]徐洲发.后环经皮钛板结合前环外固定架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12,14(01):35-38.

[7]付晓玲,张湘生,邱睿韫,等.椎弓根螺钉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脱位旋转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425-1428.

[8]赫兰学,王丹,李广程,等.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