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汪研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泰州供电分公司江苏省泰州市2253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背景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的追求目标。通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维持企业正常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是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也是进行经营预测、决策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成本控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成本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在经济新常态下,“去产能、降成本”的核心是加强标准成本控制,“转型升级”的核心是通过技术改造加强标准成本控制,减少或者降低材料成本差异,进而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供给侧改革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理想标准成本控制,结合成本三项的构成项目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与分析,对成本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成本差异的八个影响因素。

1.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效益概述

成本是属于对象化的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加工费用、劳动人员费用等,成本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同时成本也是决定企业获取收益的重要考核指标,所以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所有损耗,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进行计算、分析和控制,通过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使产品实际成本被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广义的成本控制,除了对直接损耗进行调节控制,还赋予了其管理职能,如成本预侧、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内容。广义的成本控制对企业产品成本的管理更全面、更系统。通过开展成本控制,可以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防止资源的浪费,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是指以交换一定的商品和劳动为代价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最少的劳动耗费换取最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由企业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值表示,生产总值包括原材料的价值、人员工资和企业利润,生产成本则包括了原材料的价值和人员工资。关于经济效益的公式可表示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C+V+M)/(C+V)=(原材料的价值+工资+利润)/(原材料的价值+工资)。从计算公式上可以看出,成本与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保证企业利润的条件下,企业需要降低C和V,即企业需要从原材料的耗费和工人工资两方面考虑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供给侧背景下的成本控制目标定位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成本控制范畴,主要是加强成本控制,保证社会供给的大背景下,指引企业转型升级和降本增效,促进环保。不同的企业进行供给侧改革规划时,首先要对预先设定的制造成本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分析,以确定其可行性。根据不同的研究资料显示,标准成本的类型通常有三类:一个是理想的也就是最好的,但不大容易控制让其成为现实;另一个是基本标准成本,是各企业考核的参考依据,起对比比较的作用,是衡量现实标准成本或正常标准成本执行好坏的准绳;第三类就是现实标准成本或者正常标准成本,是企业通过成本控制而得以正常实施的运行成本,可能是理想标准成本也可能不是,但是接近基本标准成本,或上或下。在国内,标准成本法在实务中卓有成效的应用当属宝钢股份,该企业从1995年起推进标准成本法,1996年正式采用。利用20多年的时间,成功实现标准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体系融合,在降低成本方面成绩显著,其效益也屡创中国冶金业首位。至于在标准成本法的类型中选择哪一种,要依据企业的不同发展历程和社会现实及市场行业的周边环境而定。通常的做法是在企业生产的起步期适合用现实或正常标准成本,因为此时的企业生产缺乏一定的历史资料,不适合制定理想标准成本或者基本标准成本;在企业生产技术成熟的发展期适合采用基本标准成本,因为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生产磨合,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都有了成熟的应用,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采用此法进行生产考核是比较合理的;在企业的成熟繁荣期,适合采用理想标准成本控制,因为经过企业的起步、发展和成熟期,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生产技术与科研能力,为供给侧改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计算方法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计算方法是在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基础上选择分配方法,属于事后核算监督。成本控制是在形成成本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活动进行指导、限制、调整和监督,及时纠错,发现并调整实际与预定成本目标的差异,保证预定成本目标的实现,不断降低企业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专指过程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通常指事前控制(又称前馈控制)、事中控制(又称过程性考核控制)和事后控制(又称反馈控制)三个部分。事前控制为目标成本的制定与确定阶段,属于顶层设计范畴,直接为成本考核量定尺度,本身就是优中选优的控制过程,成为成本控制的依据。事中控制是对成本在形成过程中的偏离度进行差异分析和原因披露并改进,以保证实现成本预算。事后控制是在形成产品成本后,对日常差异的汇总与分析,找到成本的升降及变动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并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目标成本、变动差异与实际成本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实际成本=目标成本(即:标准成本)±脱离目标的差异综上,管理部门想要掌握的是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和成因,可以通过标准成本实现。

4.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因素分析

4.1基于成本三项的标准成本制定

标准成本的制定是在三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因素连环替代,进而挖掘出成本控制的各成本项目环节的关键控制要素,促进标准成本的制定和控制更加完善。通过标准成本的基本公式:标准成本=标准消耗量×标准价格可以进行成本三项分解如下:标准成本=标准消耗量×标准价格=∑(某产品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某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某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数量×直接材料标准价格)+(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制造费用分配率×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4.2标准与实际间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

当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时,其差异为超支差异,对成本控制产生不利差异,用+表示;当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时,其差异为节约差异,对成本控制产生有利差异,用-表示。因为成本的计算是根据量的消耗和价格的影响两个基本要素确定的,因而对其形成差异的分析也是通常采用双因素分析法。

总结:综上,从成本差异影响的八个因素入手进行成本控制,尤为重要。这八个因素是;直接材料的用量差异、价格差异;直接人工工时的用量差异、工资差异;变动制造费用的工时消耗差异、单价差异;固定制造费用的产量差异和预算差异。

参考文献:

[1]颜耀懿.快递业的物流成本影响因素与路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3):231.

[2]李辉.浅谈建筑如何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J].建材与装饰,2018(30):208.

[3]毕玉新.快递物流成本影响因素与有效控制措施[J].纳税,2018(19):227.

[4]付晋枝.试析房建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J].山西建筑,2018,44(19):211-212.

[5]邹青.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动态控制研究[J].低碳世界,2018(06):302-303.

[6]路杨,施锡堂.影响公路工程成本控制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四川建材,2018,44(06):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