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空心化:危机与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乡村空心化:危机与治理

白云刘玉娟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4

摘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乡村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乡村空心化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持久的问题。近年来,大量的乡村青壮年背井离乡,导致了乡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高、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严重影响到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正常发展。要破解乡村空心化的危机,必须全方位、多角度、下大力气集中整治。正确处理乡村空心化问题,补齐乡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空心化;危机;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的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的是乡村发展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且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全面认识乡村空心化的危机和成因,打破当前乡村空心化的壁垒,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乡村空心化形成的背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曾以农业文明创造出灿烂的辉煌。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三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交通住房等得到了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谋求更好地发展,随之而去的还有资金和技术等向城市转移。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最初是以到沿海地区发展就业为主,到现在的全国性、多元化的新发展阶段。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越来越多的乡村出现了“人走房空、田地荒芜”的景象,乡村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而这种空心化恰恰反映出了我国农村的整体衰落,给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乡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乡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

研究乡村空心化问题,首先要把握其内涵。众所周知,空心化是一个逐渐萎缩和消逝的过程,一般用来描述事物逐渐消退的现象。经常用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用来解释和研究相关学术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乡村空心化是指乡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远离父母之邦来到城市工作,造成乡村人口的大面积缺失,加之地理、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衍生出的乡村聚落“空废化”和住宅“空心化”等一系列现象,其实质是乡村文明的逐渐衰落。乡村空心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有理解和把握乡村空心化的内涵,才能有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帮助。

(二)乡村空心化的特征

乡村空心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乡村人口过疏化,影响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乡村常住人口结构不合理,多数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近年来,乡村的事故频繁发生,媒体纷纷报道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遭到侵害的事件,有效整治乡村空心化现象迫在眉睫。三是外出的青壮年劳动力户籍仍在乡村。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到来,乡村中一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大批涌向城市,为城市建设带来了生机。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原因,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的户籍仍在乡村。四是乡村人口、资金、技术等大量外流,造成乡村经济衰退。

三、乡村空心化面临的危机

乡村空心化改变了传统中国的乡土本色,给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给乡村的民主政治带来的危机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村民是乡村中的主人,村民可以通过参加基层民主政治的形式来体现自身的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然而,乡村空心化给农村的民主政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乡村公共权威逐渐下降。村委很难调节原有完整地乡村秩序,村民委员会选举难以正常开展,处于一种虚设的状态。乡村空心化影响到国家公共服务建设的成效,公共服务治理能力降低,许多领域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乡村民主政治的弱化在乡村中日益凸显。

(二)给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危机

乡村经济的命脉是财政,资金的资源是乡村经济周转的基础。然而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首先带走了知识、资金和技术等,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弱病残。原先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不再进田务农,一部分农村田地处于荒芜搁置状态,或转手给其他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农田水利建设。其次,青壮年劳动力进程务工,很多已经在城市中购置新房,乡村中的老房屋废弃,这也加剧了土地资源和房屋资源的双重浪费。这些因素如果长期蔓延下去,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在乡村的留守人员消息闭塞,农业技术推广慢,又缺乏农产品市场渠道,这些所有的因素势必会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发展,使得乡村经济低迷甚至停滞。

(三)给乡村的文化繁荣带来的危机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乡村的空心化给乡村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是受城市化、工业化浪潮的洗礼,乡村的传统文化已经难以为继,一部分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正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悄然消逝,例如民间的说唱艺术、戏剧表演越来越少,甚至到了“曲终人散”地步。村民之间谈论的话题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明的侵入。年轻人受互联网、城市化影响,对自己的父母之邦缺乏归属感,乡愁情节逐渐减少。二是乡村人口的空心化,使得乡村学校学生生源数量不断减少,许多学校因生源数目少,采取了并校措施,同时乡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素质教师。三是受外界影响,乡村新建许多新式住宅,传统的建筑物逐渐消失,这也意味着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也随之而去。乡村文化不再繁荣发展,慢慢消逝,这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四)给乡村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在乡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乡村中依靠血缘和地缘建立起人际关系。村民之间并不孤立,而是守望相助、相互联系、高度理解,彼此之间交流情感。然而这一切并不长久,青壮年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抚养,加重了他们的身心负担。况且老年人多溺爱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造成他们性格孤僻,甚至有的还参与打架斗殴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青壮年远离家乡,与乡村本土脱离了情感交流,人情往来变得越发麻木,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逐渐加深,进而增加了乡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五)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的危机

近年来,乡村生态环境引发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多,可见乡村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乡村生态环境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乡村环境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在乡村中,由于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生活垃圾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环境中。而且,绝大多数乡村厕所结构简易,卫生条件恶劣,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人、畜共用厕所的现象,这些往往会造成疾病的传播。二是村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的农业污染。例如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板结,以及污染地下水。三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一些工厂迁移搬迁到乡村周围,有害物质向周边排放,导致空气、水源、土壤污染。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村民的身心健康。

四、乡村空心化治理措施

(一)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天下将兴,其积比有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乡村的事,关键在村级党组织。治理乡村空心化要把加强村级党组织作为重要途径。村级党组织是全村的“主心骨”“火车头”,要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权,建立健全村委党支部,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村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和权限。着力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敢作为、肯吃苦、甘奉献的村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协调村民之间的关系,使乡村政务公开化,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努力提高治理乡村的能力,使村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坚强有力。

(二)发展乡村经济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治理乡村空心化,发展经济是基本思路。首先要产业兴旺。必须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产业化的升级,结合乡村当地特色,积极探索品牌农业,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在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如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农家乐、创意农业等,增加乡村的经济效益。其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产业链,着重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延伸。第三,拓宽农民的就业创业渠道。发展经济,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要出台更多的惠民、利民的政策,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推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服务建设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加强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可以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了农民外流的愿望。首先要加大乡村的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使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完善乡村沼气池、公共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等基本设施,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其次,加快建设一批公共场所,如娱乐休闲广场、特色书屋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完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两个文明”要两手硬,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国家要向乡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积极开发乡土文化资源,重构乡村的精神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积极培养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其次,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积极寻找继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方式,营造乡土文化氛围。第三,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收有价值的合理因素,利用多方力量,互帮互助,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五)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我国的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乡村形势的发展事关美丽中国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各级政府加强制定保护环境的措施,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结论

农村稳,则国稳;农业兴,则事业兴;农民富,则全民富。总而言之,乡村空心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治理乡村空心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统筹兼顾,同时也需要多方力量的援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城乡一体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贾全聚,朱勇猛.空心化视域下的农村问题研究[J].问题探讨,2013.(1).

[3]高春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3.

[5]刘永飞,徐孝昶.断裂与重构:农村的“空心化”到“产业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全面小康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