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的观察

甘宏霞

甘宏霞

(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广安638500)

【摘要】目的:在新生儿中分别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比较分析效果以及对气道黏膜造成的损伤。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需要接受吸痰治疗的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将常规负压吸痰应用在对照组中,观察组在采用常规负压吸痰的同时采用解除负压等措施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所取得的效果以及对气道黏膜损伤造成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后,两组患者的吸痰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气道黏膜损伤造成的影响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中采用常规负压吸痰的同时采用解除负压等措施方法可取得较好的吸痰效果,而且显著减轻了对患者气道黏膜所造成的损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常规负压吸痰;解除负压;气道黏膜损伤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133-02

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吸痰属于一种重要的操作技术,该技术主要是运用负压将口腔、气管、咽喉以及鼻腔中的分泌物进行排除,从而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该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对防止新生儿窒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在展开吸痰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吸痰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常规负压吸引操作中时常发现痰液中有血的情况。而在本文中就从我院选取100例需要接受吸痰治疗的患者,探究分析了吸痰效果以及对新生儿气道黏膜造成的损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需要接受吸痰治疗的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新生儿30例、女性新生儿20例,新生儿日龄介于2天到28天之间,平均日龄为(11±3.6)天;对照组男性新生儿31例、女性新生儿19例,新生儿日龄介于3天到29天之间,平均日龄为(12±3.6)天。对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性别、日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负压吸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新生儿置于辐射台上,体位为侧卧位,并使得新生儿的头偏向操作者,先应用夹持吸痰管将新生儿口腔中的分泌物吸出,再用左手食指将吸痰管在接管处将其进行90°的弯折,此后用右手将吸痰管插入其气管中,插入深度为9到15厘米,再将左手食指松开吸痰管,在展开该技术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常规规程进行吸痰。展开吸痰的过程中,吸痰的动作应该尽可能的轻柔,并将导管由深部展开左右旋转,并向上进行提吸,从而达到彻底吸痰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时,每次吸痰时间应该为10到15min[2]。

观察组,用常规负压吸痰的同时采用解除负压等措施方法。首先,将新生儿置于辐射台上,体位为仰卧位,头略向后仰。两人同时展开操作,即操作人员和助手,首先由操作人员将吸痰管平稳的插入到气管中,并由助手放开吸痰管上端的小孔,并在无负压的情况下降吸痰管送到气管深处。在此之后由助手将吸痰管上端的小孔堵住,并由操作人员进行深处的左右旋转,并向上提拉吸痰管,若存在阻力时不可强行拉出,而是应该由助手放开上端小孔,然后缓慢上提吸痰[3]。

1.3评价指标

吸痰效果。不存在呛咳、痰鸣音减少、发绀缓解以及呼吸道畅通为显效;有轻度呛咳、痰鸣音减少以及症状缓解为有效;呼吸困难、发绀、呛咳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x-±s),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

2.结果

2.1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吸痰效果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后,两组患者的吸痰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其中对照组的吸痰总有效率为98%,观察组的吸痰总有效率为94%,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0.2364)。

2.2比较两组新生儿的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气道黏膜损伤造成的影响较小,其中对照组有11例痰中带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22%,观察组中不存在唐总带血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2.3596)。

3.讨论

将新生儿气道中的大量黏液以及气道中的炎性分泌物进行彻底吸出被称之为新生儿吸痰。而在吸痰开始前,对吸引器的各个部件进行连接,同时将吸引器的电源开关打开,并对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是否漏气等情况进行检查以及管道是否通畅等。此外,应该对吸痰器压力以及吸痰管闭合负压进行调节,应不超过100mmHg[4]。此后在展开吸痰工作前,还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即做好吸痰前后吸氧浓度的调整,吸氧浓度均应该达到1到2L/min,并在吸痰前对新生儿进行拍背翻身,并在雾化后采用一次性头皮输液针将鼻腔中的分泌物吸出,在展开上述操作时,操作人员应该对手进行清洗,同时做好吸痰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属于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5]。

就解除负压吸痰而言,应该保证正确的体位,同时应该保证新生儿呼吸道处于最佳的开放状态,进而有助于吸痰操作的展开。而在两人配合开展吸痰操作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少由于负压过大而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的情况。此外,采用吸痰可对呼吸道分泌物起到有效清除的作用,并保持起到通常,并且在减少刺激以及损伤的情况下,达到吸出分泌物的作用。而从文本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后,两组患者的吸痰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气道黏膜损伤造成的影响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采用常规负压吸痰的同时采用解除负压等措施对新生儿进行操作的吸痰效果显著,减少了气道黏膜损伤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虹.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及气道粘膜损伤的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22):211-212.

[2]陈庆月,郑丽维.不同吸痰方法及设备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03):33-35+53.

[3]阮雅丽.不同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吸痰中的对比观察[J].全科护理,2009,7(10):862-863.

[4]廖小彬.新生儿采用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及气道黏膜损伤的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06):49-50.

[5]曾志华,李金锋,刘静飞.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在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08(0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