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1

两种方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刘远玲王美莲(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广西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4-0112-02】

【摘要】目的探讨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方法。方法实验组选用深静脉穿刺针,采用改进后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穿刺成功后将针头斜面向心脏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40°置入导丝、导管15-17cm后进行X线透视。对照组穿刺成功后针头斜面不做任何调整,直接置入导丝、导管后进行X线透视。结果实验组置入上腔静脉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上已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肿瘤科,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给药途径,同时又为危重患者随时测量中心静脉压提供了方便,对治疗和指导用药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但锁骨下静脉和中心静脉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在操作时常有不确定性和一些并发症如导管异位到了劲内静脉,为了使导管准确插到上腔静脉,顺利进行化疗和为危重病人测量到准确的中心静脉压,我们科在2006年3月-2008年5月期间对106例患者在导管室X线透视下进行操作观察,发现采用改进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1],仍有16例患者的导管进入到了颈内静脉,因此我们对该操作进行了改进,即穿刺成功后将针头斜面向心脏方向旋转40°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06年3月-2008年5月,在我科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06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3例,男25例,女28例,年龄在16岁-62岁,其中肺癌6例、乳腺癌7例、结肠癌8例、肝癌5例、食管癌6例、前列腺癌6、胃癌8例、监测中心静脉压7例。对照组53例,男27例,女26例,年龄在13-68岁,其中白血病8例、肺癌6例、肝癌5例、食道癌4例、卵巢癌4例、恶性淋巴瘤5例、子宫内膜癌5例、前列腺癌6例、肾癌4例、测量中心静脉压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给药周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实察组选用深静脉穿刺针,采用改进后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即穿刺点选择锁骨中点下缘下方1cm处,偏外1cm处,方向指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形成的夹角评分线上1cm处,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穿刺成功后将针头斜面向心脏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40°置入导丝、导管15-17cm后进行X线透视。(2)对照组穿刺部位与实验察组相同,但穿刺成功后针头斜面不做任何调整,直接置入导丝、导管后进行X线透视,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3讨论

3.1中心静脉压指接近右心房的腔内压力[2],正常5-12cmH2O,对血容量以及心功能不全有极好的指导作用[3],如果导管置入颈内静脉测到的并非中心静脉压,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和休克患者做为治疗用药的参考指标,则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输注普通的液体问题不大,但输注一些强刺激的药物、化疗药等患者同样会感到疼痛,同时因为导管在颈内静脉靠近耳蜗和前庭,患者会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现象,对于化疗患者会加重上述症状,持续24小时化疗者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以及头痛,严重影响睡眠,为患者带来痛苦。上腔静脉的血流量为2500ml/min,导管插到上腔静脉,输进的刺激性药物即时得到血液血流的充分稀释,避免了局部不适的症状。

3.2表1可见,对照组采用旧方法仍然有16例患者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这是由于颈内静脉下行至胸锁关节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静脉角[4],当导管进入静脉角时,致使部分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从而降低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实验组采用新方法穿刺成功后针头斜面向心脏方向旋转40°后,使针头斜面向上腔静脉方向,由于有针尖背侧阻挡,消除了静脉角,避免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从而能准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0.05,差异有显著性。

3.3X线透视下操作可靠,避免盲目推测,为了检验证实新方法的可行性,除实验组外,我们还在床边采用新方法对15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然后在床边进行X线下拍片,结果全部导管均在上腔静脉内。

4小结

综上所述,运用改进后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在穿刺成功后将针头斜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0°方法,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高,确保测量中心静脉压的准确性,为危重患者的治疗和用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对于病情危重不能去导管室的患者,在床边进行操作有着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火红,腾月芳,徐琴,等.锁骨下静脉穿刺改进后的临床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68.

[2]姚景鹏.内科护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94.

[3]景华,谭启富,王学文.实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411.

[4]于频.系统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