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医学院校中推广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对提高医学职业素养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在高职医学院校中推广学习中医适宜技术对提高医学职业素养的作用研究

周翔林寒松梁丁山罗鸿宇李致忠赵欣熊章

(1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基层卫生人才普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医学上的职业素养较差。但是目前的一些旨在提高职业素养的课程又缺乏可操作性。中医适宜技术因其简便易学的特点,很适合在高职医学院校推广学习,然后鼓励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技术服务社区,通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论证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得出学习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社区是提高医学上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的结论。

【关键词】医学生;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社区;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347-03

1.引言

1.1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鼓励居民前往就近的医疗服务机构就医,是新医改的一项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快速的发展,基层社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改善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针对基层农村卫生医疗行业,出台了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这对于改善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大医院分流到基层农村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基层社区医疗行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却相当严重[1]。

1.2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医改的实施。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的原因如医闹事件频发,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社会因素。内部原因主要就是卫生工作者的医学职业素养问题。

2.现状

2.1虽然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中也有培养医学职业素养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医学职业素养的工具。但毕竟课时有限,而医学生往往由于课程负担过重而更看重专业课的学习,对这些培养职业素养的课程不重视。并且这些课程的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没有从这些课上得到任何的动手锻炼的机会。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实际上却严重缺乏职业素养的情况。而加之由于大量扩招后,许多原先不具备学医资格的学生也加入到医学的行业中来,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差异更加明显。增强学生去基层社区服务的意识是培养医学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也为将来到社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选聘要求的。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尤其重要的是,具有到社区服务的意识和理念,这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扩大就业十分有益。

2.2但是在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中,中医课程很少。只有护理系有《中医护理学》专门学习中医适宜技术,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将来需要参加的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没有中医考试内容所以课程更加少。其他专业甚至不开设中医课程的学习。应该看到,学生们通过去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如开展免费体检,关爱老人等服务是很好的锻炼医学职业素养的机会。但是由于自身中医适宜技术的缺乏,往往造成学生在服务时感觉技术欠缺,信心不足。于是久而久之,慢慢也就失去了去社区锻炼自己的兴趣和动机了。

3.研究方法

3.1本课题将通过大量的深度调研和查找文献,对中医适宜技术在高职医学院校的推广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产生的作用进行深度分析。利用中医适宜技术简便易学的特点,通过选修课或兴趣班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并运用到社区服务中去。再通过了解学生经过这些锻炼后所得到的提高,如医德医风,人文关怀,沟通和服务理念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为将来就业打下基层,为个人成长提供帮助,为提高医学职业素养作出贡献。

3.2本课题研究对象为近一两年内的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在校生,并且在校期间参加过校外义务劳动的学生,如曾经到南宁市五塘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宁市七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宁市望州南社区服务中心,南宁市新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宁市友爱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桂林地区龙胜县三门镇卫生服务中心,桂林地区龙胜县瓢里镇六漫村和红寨村,龙胜县龙脊镇黄江村社区等地做青年志愿者或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所学专业主要有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药品营销,康复医学技术,检验,影像技术等医学相关专业。

3.3本课题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做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分A,B,C三组。其中研究组主要是研究组C,即利用所学中医适宜技术运用到社区服务中的学生做调查问卷。对照组分为A和B两组,其中A组为从未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在校生;B组为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但是没有学过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服务中从事如电子录入,打扫卫生,量血压,测血糖,发药等工作。以上三组皆参加调查问卷。每份调查问卷主要由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级。(降序排列,每级递减1分。优秀为3分,良好为2分,一般为1分。)主观评价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有三方面考评,分别是主动服务意识,个人成就感,信念坚定。客观评价主要是他人评价,即由教师,社区群众,以及其他人对A,B,C三组人员的评价,也包括三组人员之间的互相评价,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评,分别是知识技能,医患沟通技巧,服务满意度[2]。约两年期间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76份,回收率99.31%。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

4.结果

各组统计总分后取平均分除以3再乘以100%。(单位:分)。

表1各种统计评分

5.分析

A组一般反映的是没有去校外做过志愿者的同学的得分。得分普遍不高,说明单纯依靠在校的学习很难提高其医学职业素养。B组同学得分相比C组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说明通过一些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B组同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其职业素养,是有一定帮助的。C组同学的得分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方面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数据显示观察组C组得分取平均分为95.9%,对照组B组得分为81.08%,A组得分为70.3%。C组与其他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6.讨论

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于将来让他们能树立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让广大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如果能把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肯定对其增强个人成就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也应该看到,广大在校生毕竟还没有毕业,更没有国家级执业资格证书,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医学相关类的工作,如打扫卫生,信息录入,问卷调查,量血压,测血糖等工作,基本没有机会从事治疗的工作。但是如果能让他们学习一些简单易学的中医适宜技术,如基本推拿手法,刮痧.拔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技术,他们会很快能将这些治疗技术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群众也非常乐于接受[3]。通过与病人的医患沟通,运用自己的技术为病人排忧解难,这种职业成就感是做其他实践活动所无法比拟的。首先是自我信心的肯定,个人成就感的提升,其次是病人在病痛解除或缓解后的分享与感激,这些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培养,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7.存在不足

由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医学生是基于青年志愿者的身份,所以本身的职业素养也相较于不愿参加志愿者的同学要高一些,所以在调查问卷中会有一些出入。而且,对于那些内心就不愿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是否能通过学习中医适宜技术从而提升其职业素养,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8.结语

中医学是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和人文结合得比较好的学科[4]。但是由于西医院校许多专业系部的课程里没有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或者有但是却只有极少的一点皮毛。所以有必要推广这门学科的学习,通过学习一些简单易学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让他们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时更好地锻炼自己,对于提升广大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韦丽美,廖作庄,肖强,等.桂西地区基层公立医院卫生人才流失现状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15,37(2):287-289.

[2]杨月平.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建设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6):279-279.

[3]汪珍秀,肖素娟,李玲,etal.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广运用的成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626-2627.

[4]张俊义.从名医成长的文化根基到面向基层医学生的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5):644-64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C类2017C5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