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15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上下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麻痹15例临床观察

贺冬梅1司晓春2祁丽1

贺冬梅1司晓春2祁丽1(1包头朝聚眼科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60;2包头市眼科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中图分类号】R7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150-01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直肌联结手术治疗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15例15眼)。方法回顾分析从2006年1月——2010年7月行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后徙,分步矫正外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二次手术后正位12例,有两例欠矫<10°一例欠矫>15°,外观上效果较理想术后,第一眼位正位,外转有一定改善。

【关键词】联结术外直肌麻痹分次手术

手术方法:直肌联结手术是Jensen于1964年首先提出,故又称作Jensen术,多用于第六颅神经麻痹,前期2个月行内直肌后徙,待侧枝循环建立,再行二次手术。将上直肌半肌束与外直肌上半束联结;下直肌的颞侧半束与外直肌下半束联结。

对象与方法

完全外直肌麻痹15例15眼。患眼向麻痹肌作用作用方向转的不过中线。经病因检查及对症治疗,采用至少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外直肌麻痹不能过中线,斜度较稳定,患者上下直肌功能正常。其中男9例,女6例。均为外伤后所至角膜映光>+45°11例;角膜映光+40°3例,角膜映光+30°1例,外转均无法过中线。术前均行牵拉试验,内直肌有抵抗者3例,主动收缩无力;术前均行CT检查,了解眼外直肌状况,均显示不缺如,显示外直肌纤细3例,余基本正常。术前使用三棱镜遮盖试验确定斜度,一般采用krimsky映光法,常规被动牵拉试验了解拮抗肌的挛缩等限制因素。详细记录视力,屈光状况,眼球运动,眼前节情况。术后用同视机加三棱镜法检测眼位,第一眼位角膜映光基本正位。随诊时间约6——8个月。

手术器械:常规的斜视手术器械

手术方法

患者于常规检查后,准确其度数后,分次行手术,先行常规内直肌后徙,解决部分斜度,一般将内直肌后徙4-5mm,患者只可解决20—25°内斜,待术后2—3个月后,患者内侧循环建立,再行二次联结手术。二次联结手术:常规沿角膜缘切开结膜,分离后暴露上下直肌及外直肌止端。用斜视钩垂直沿上下直肌外侧三分之一肌束分别将其中止端向后方分离出约10mm。同样将外直肌沿中央向后分离10mm。将上直肌颞侧部分肌束与外直肌上方肌束结扎并固定于外直肌浅层巩膜,将下直肌颞侧与外直肌下束结扎并固定于外直肌浅层巩膜[1]。结扎时只是束到一起但不能过紧,以免缺血,角膜映光大致正位即可,最后将球结膜对位缝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较术前外观满意,第一眼位基本正位,12例外转可过中线,但距外眦角约2mm左右,三例只过中线,外传距外眦角约3—3.5mm,术后无一例前节缺血、结膜脱垂等并发症。

讨论

因为虹膜主由睫状后长动脉供血,内直肌睫状前动脉具有次要作用。而颞侧虹膜侧血供主要由上下直肌前血管供血,睫状后与外直肌内的睫状前动脉起次要供血作用。虹膜大动脉环对供血受建立循环,故垂直肌对维持颞侧虹膜供血有重要作用。对完全外直肌麻痹,单纯做内直肌的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即使正位,但运动无法改善,患者向患侧运动完全受限,生活极为不便。但我院采取内直肌后徙与联结术分次进行,这就使眼部3条直肌分步手术,显著降低前节缺血风险,保证手术安全。患者第一眼位外观基本满意,而且向患侧可有一定外转运动,很大程度扩大患者视野。前节缺血虽然发病率低,但后果严重,影响患者视力,避免医疗纠纷。从我院所作15例手术患者,术后效果基本满意,向患侧运动有所改善,因此我们认为肌止端部分移位术治疗外直肌麻痹是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而且分次手术风险较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小平,王卫红等.肌止端移位治疗直肌性斜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2002年第10卷第三期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