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方法应用于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撤机时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超声诊断方法应用于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撤机时的临床价值

王兴

王兴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撤机中应用超声诊断方法的实际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内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56例展开研究,措施差异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诊断)和观察组(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SBT(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breathingtrial,SBT)中DE(纵膈变化)变化情况、SBT(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breathingtrial,SBT)膈肌收缩速度变化情况以及撤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纵膈数据变化幅度显著较对照组大,0、5、30min不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膈肌收缩速度明显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撤机成功率96.1%,对照组76.6%,观察组VS对照组,观察组撤机成功率显著较高,P<0.05。结论:采用超声诊断方案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撤机中可有效避免纵膈移位等现象发生,还能改进撤机质量,临床效果较显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超声诊断;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撤机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机械通气被临床广泛应用,主要治疗对象为重症患者;临床研究证明:机械通气技术已成为临床提高重症患者生存周期的重要方法。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约有40%的重症患者需要接受机械通气介入治疗,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均存在撤机时间延长、难以撤机的情况。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不仅会进一步加重病情,还会导致家属背负较为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从上述情况来看,如何有效且准确的预测重症患者撤机时间是现阶段医学专家探讨的重难点课题。此研究旨在分析在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撤机中应用超声诊断方法的实际价值,特将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内的56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做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内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56例分为二组,其中对照组(n=30):男性患者/女性(15:15),年龄区间45-88岁,平均(66.59±15.45)岁。平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5.36±1.15)d。观察组(n=26):男性患者/女性(13:13),年龄区间45-87岁,平均(66.14±15.00)岁。平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5.25±1.22)d。对比分析56例患者性别、年龄、平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等数据,可比性较好。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临床医师诊断,均已满足“可能撤机时机”的相关要求;(2)呼吸末正压≤5cmH2O;(3)经治疗后患者自身原发病得到有效救治;(4)氧合指数超过200;(5)吸入氧浓度已经不足0.5;(6)家属、患者均对此研究知情,且同意;在护理人员指导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存在重大疾病者;(2)临床资料缺损、配合度较差者;(3)存在明显发热症状者;(4)血流动力学指标出现异常者;(5)合并存在代谢异常者;(6)耐受力差、意识不清者;(7)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撤机:(8)存在膈肌麻痹、气胸等病史者;(9)合并存在较严重的免疫疾病者;(10)接受过胸腹腔手术治疗者[1]。

1.2方法

设备仪器:此研究全程采用SonoSite型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展开研究。

经所有检查后确认患者无异样、临床医师诊断后确定患者可以独立呼吸;满足上述两点后可以制定撤机计划(严格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而定);首先给予尝试性撤机,并同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患者膈肌功能。帮助重症患者取平卧位,探头频率控制在3.5-5.0MHz以内,检查时必须确保患者处于自主呼吸状态。从双侧腋前线深入探头,逐渐移向肋弓下缘,膈肌透声窗在肝和脾,探头指向主要以头侧、背侧为主,角度≥70°。确保声束与患者膈顶呈垂直位,超声图像满意获取后监测膈肌运动(M超),探头自膈顶向长轴夹角处走线(角度控制在30°以内),获取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E)。测定膈肌厚度等数据主要在腋中线与肋间腋前线处进行。

1.3观察指标

1.3.1分析两组患者SBT(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breathingtrial,SBT)中DE(纵膈变化)变化情况[2];

1.3.2分析两组患者SBT(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breathingtrial,SBT)膈肌收缩速度变化情况;

1.3.3分析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

1.4统计学

SPSS22.0软件对此研究所有数据实施计算,其中计量资料用“t”值计算和检验,用平方差“”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百分数(%)表示。两组患者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资料以P<0.05(P值在0.05区间)表示统计学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SBT中DE(纵膈变化)变化情况

数据显示:观察组纵膈数据变化幅度显著较对照组大,P<0.05。见表1。

.3分析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

数据显示:观察组撤机成功率96.1%,对照组76.6%,观察组VS对照组,观察组撤机成功率显著较高,P<0.05。见表3。

3、讨论

众所周知,重症患者病势险峻且病情发展快,会对患者生理特征、重要器官等组织产生较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基层医院绝大多数重症监护病房均已配备最完善的重症监测技术;例如我们常见的侵入型/非侵入型监测方式[3]等,上述监测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连续监测患者生理功能,还能帮助我们有效分析患者临床疾病发展情况,从而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机械通气维持并有效保障了重症患者生命安全;但不可否认,多种因素会对机械通气撤机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撤机困难。究其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气道阻力出现改变,致使呼吸肌做功能力和呼吸负荷之间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从而增加

患者气道阻力以及呼吸负荷,导致胸腔、肺部等呼吸系统组织的顺应性明显下降,从而对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产生不良影响[4]。与此同时受重症患者身体耐受性的影响(营养失衡、供血不足、呼吸肌负荷高),会导致机体呼吸中枢系统兴奋程度,从而对患者机体内的电解质水平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呼吸肌做功能力降低、酸碱失衡、呼吸抑制等现象。所以对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产生直接影响。

近几年,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超声诊断方案对膈肌功能的监测(膈肌功能较好,则可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判断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但上述操作必须确保患者达到呼吸功标准时才能操作[5]。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可以通过超声技术来分析与观察患者纵膈情况,从而确定患者纵膈功能处于良好状态,且达到呼吸标准后再考虑撤机,如此一来便可整体提升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撤机时,我们建议使用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方军,李冰冰,潘晓洁.重症超声诊断方案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7(8):1265-1267.

[2]赵慧静,王元元.重症超声诊断方案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6):114+116.

[3]张声,张卫星,林影芯.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在指导重症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8):1051-1052.

[4]付黎明,王华.床旁超声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合并气胸患者的应用价值[J].临床荟萃,2018,33(2):157-159.

[5]刘强,张绍权,刘洪颜,等.血浆BNP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撤机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内科,2017,12(4):4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