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络辨证在中医诊断学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浅谈经络辨证在中医诊断学中的价值

韩耀巍1李瑞仕1马洪1唐觉非1王学岭2

韩耀巍1李瑞仕1马洪1唐觉非1王学岭2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07级硕士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300193)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5-0061-02

【摘要】经络辨证作为中医诊断辨证方法的一种,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经络辨证在古代文献记载以及现代临床运用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强调经络辨证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络辨证中医诊断重要性

ABriefTalkontheValueofMeridiandifferentiationinchinesediagnostics

【Abstract】ThemeridiandifferentiationisoneofthedifferentiationmethodsinChinesediagnosis,Itplayedveryimportantrolesonthediagnosisandtreatmentinclinicalpractice.Thisarticledescribedtherecordsaboutmeridiandifferenciationinancientliterature,andtheapplicationinclinical.Theobjectiveisemphasizingthepositionaboutmeridiandifferentiationinchinesediagnosis,andthesignificanceinclinicalChinesemedicine.

【Keywords】Meridiandifferentiationchinesediagnosticssignificance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属于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的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常用辨证方法之一。

经络学说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是与我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时分不开的。

1古代文献记载

经络主运行血气,关于“血气”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中均有提及。《论语·季氏》篇讲到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是“血气未定”,壮年时是“血气方刚”,老年时是“血气即衰”。《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络辨证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详细记载人体十二经脉的循行,以及“是动病”和“所生病”;并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强调经络以通为用。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关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临床疾病的产生一是病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二是脏腑发生病变,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反应,如局部疼痛、麻木、酸胀、对刺激敏感以及皮肤色泽的改变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2现代临床运用

临床中医诊断中,经络辨证多是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尤其是内科、外科各大系统疾病的辨证诊断,对于针灸、推拿的治疗予以良好指导。在临床各个科室中,经络辨证的运用较为广泛,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多为痛证、痹证、痿证等。现将列举临床部分辨证举隅。

2.1内科疾病常见疾病有胃脘痛、不寐、便秘、头风、癃闭、痿证、中风病后遗症等。以中风后遗症为多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经络不通,而使肢体废用为其主要病理改变,通过针刺、艾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对手足阳明经、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主要穴进行治疗,如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选取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配合风池、完骨、天柱等穴疏通脑络,改善局部功能,足三里、丰隆、合谷、太冲等穴疏通经络,以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消化系统疾病中胃脘痛、便秘、呃逆等疾病,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等经络理论,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以及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辨证选穴治疗。

2.2伤科类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疼痛等,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等方法进行辨证治疗,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委中、承山等)、足少阳胆经(风池、完骨等),督脉(百会、印堂、命门等),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合谷、臂臑等)、足少阴肾经(阴谷等)、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等)、华佗夹脊穴以及阿是穴等穴,共奏疏通经络,镇静止痛,安神的作用。

2.3儿科疾病中常见抽动症、多动症等小儿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多选用足厥阴肝经(太冲)、足少阳胆经(风池)、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督脉(百会、印堂等)以及奇经八脉等穴位进行辨证加减治疗,以达到平肝熄风、疏通经络、镇静安神等作用;小儿脑性瘫痪中60~70%为痉挛型,其主要辨证为肝脾肾不足、痰瘀阻络、筋脉拘急,治疗运用中医辨证理论,采用推拿配合针灸等方法已疏通四肢、躯干部位经脉,以达到补益肝脾肾、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的目的。

2.4妇科疾病中常见痛经等,辨证属因瘀、因寒而导致的疼痛,采用针刺、艾灸、推拿等方法局部穴位(关元、中极、石门、命门、志室等穴),以及辨证选取足太阴脾经(阴陵泉、血海、三阴交等)、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等)、足少阴肾经(太溪、复溜、阴谷等)等穴进行操作,以达到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作用。

3小结

总之经络辨证,自东汉《黄帝内经》记载始,已沿用至今,且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上述各科疾病之中,在现代医学中亦可运用亚健康的防治。作为传统中医学继承者,在临证中定要把中医诊断中的各种辨证灵活运用,在掌握好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好经络辨证,充分发挥经络辨证在中医诊断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石学敏主编.针灸学[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3]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S],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