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康健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上海市康健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分析

王琳唐跃中

王琳唐跃中(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233)

【中图分类号】R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344-02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提出加强社区干预的方案。方法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重点疾病和死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社区疾病谱前三位分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心脑血管发病率维持在高水平,居民死因排前三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加强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可以取得更好的社区干预效果。

【关键词】社区居民健康社区干预

本研究通过对2003~2008年度本社区内居民健康档案资料的分析,对本社区内居民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代谢与营养性疾病情况进行分析,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社区干预的方案。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3~2008年度本社区内已经建立健康档案者,共63016人。

1.2方法从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统计出6年中本社区重点疾病的患病率,以年度为时间单位,统计重点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年发病率及年龄构成,予以对比,并比较性别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以2008年度为例,对重点健康事件中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因素进行统计,同时统计出本社区居民死亡原因和死亡年龄。

2结果

2.1重点疾病谱在本次调查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占27.98%,其次是冠心病(16.05%)、糖尿病(7.43%)、脑卒中(6.8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19%)、血脂代谢异常(6.41%)、肥胖症(4.11%),恶性肿瘤(2.67%)、精神病(0.87%)等疾病。并且重点疾病谱的次序发生变化,2006年疾病谱顺序为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慢阻肺、冠心病、脑卒中,2007年开始排序发生变化,冠心病及脑卒中的患病率显著升高,顺序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高脂血症、肥胖症。

2.2重点疾病的分布及严重程度

2.2.1心脑血管疾病

就心脑血管疾病而言,男性的发病率基本上均高于同期女性发病率。6年中,男性的心脑血管发病率经历了一次发病高峰(2004年),比前一年度高一倍以上;而女性发病率变化趋势相对较为平缓。2004年至2006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符合老龄化社区的特点,但从2007年起,心脑血管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这与近年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及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干预有一定的关系。

心脑血管疾病的构成谱相对稳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始终占首位,这与我国心脑血管病的现状与特点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出血性卒中的构成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2.2.2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在年龄组患病率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40岁后,进入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高发年龄段[1],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年龄组为55~64岁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年龄组为75~84岁组

2.3死亡原因分析

2.3.1本社区死因谱以2004年为界,2004年本社区居民死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肿瘤(141例)、循环系统疾病(127例)、呼吸系统疾病(37例);2005年开始循环系统疾病(当年为163例)上升成为首位死因,继之为肿瘤(141)、呼吸系统疾病(54例),与当年全球慢性病死亡分布相同[2]。

2.3.2死亡的年龄分布(以2008年为例)本社区男性和女性死亡在45岁年龄组前没有显著差异,到50岁组时,可以发现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在75岁年龄组时,死亡率曲线发生交叉。可以认为,在50岁到75岁,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而到85岁后,老年女性死亡率随年龄上升的幅度大于老年男性。

3讨论

实施社区干预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是初级卫生保健持续发展的体现,其目的是降低社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从以下方面努力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干预的效果。

3.1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社区卫生服务者全面掌握患者个体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全过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进而节省医疗资源[3],并且在经过统计、分析后可以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全面的群体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3.2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社区疾病谱中很大部分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引起了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率的升高,这些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及高致残率、大幅降低生存质量并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的特点。预测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负担将来自慢性病问题[5]。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言,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与干预效果密切相关,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控制不良生活行为为手段的综合防治模式是控制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社区慢性病的最有效的模式[4]。

3.3政府部门政策支持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提出的“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形成由患者、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和政府一起参与的慢性病长效管理机制”这一理念相符。中央2009年提出的医改方案中即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一项,并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这些与实性社区干预效果密切相关的环节。就我社区而言,2005至2008这4年时间来看,总体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与近年政府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力度、为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帮助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LiuXuehong,LiuJianli,etal.Thirty-nine-yearfollow-upfortheonsetageandcomplicationof828casesofessentialhypertension.Chinese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on,2003,7:4084-4085.

[2]文川.正确认识社区慢性病.中国社区医师,2006,22:48-49.

[3]王俊英,张亚军.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的效果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06,9(11)957-958.

[4]杨巧媛.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5)359-360.

[5]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1,49(12):92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