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研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研究初探

刘德水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1中赟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

摘要:高校校园人文景观常被人们简单的理解为传统观念上的“精神功能”,这种形而上的认识,忽略了现实当中师生们丰富多样的生活行为,以及校园外部空间形态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对河南大学金明校区进行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分析法得出如实的结论。

关键词:人文景观环境;外部空间;文化底蕴

1引言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通常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景观环境,包括天然的山地、湖泊等,是形成校园环境特色的自然要素。二是人文景观环境,包括广场,庭院、街道等,是师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外部空间,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人文要素。本文通过对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的实地调研,做了初步分析总结。

2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性

传统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教室是校园的中心,教师是教室的中心。现代高校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更强调培养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关于学术方面平等的交流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园外部空间作为师生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空间,优美的校园空间环境,对师生品格素质的塑造,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外部空间的活力大小取决于师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的满足程度,同时展现着高校的发展历程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

3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校园人文景观环境调查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问题可以概括为:与明伦校区相比,金明校区人文景观环境的文化底蕴严重缺失。

3.1明德广场

金明校区图书馆入口广场即为明德广场,作为最具公共属性的外部空间,西大门、旗杆、铺地、绿植及图书馆共同构成一个空间序列。图书馆建筑为现代风格,形体稳重大方,宛如一本开启的书对整个广场成迎合的态势,作为空间序列纵深方向的高潮。校园内的一条主干道横穿这个矩形广场。广场周边绿植良好,四周以高大的树木为背景,配以高低不等的灌木丛,既围合了空间,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色彩。(图1,图2)

图1河大金明校区明德广场平面图图2河大金明校区图书馆

走访中,意外的是部分在校生居然不知道明德广场是金明校区的中心广场。很明显,起初在明德广场功能定位上是有偏差的。正是通过式的广场导致功能上的模糊性,使得明德广场的人文景观设计不那么明确,由此看来作为整个校园的中心广场与百年河大文化底蕴的传承明显不符。

3.2竟如湖中心绿地

该绿地在整个校园中的位置适中,北接校行政区、核心教学区,东接理工教学区,南邻学生生活区,是行政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三者之间的过渡空间,交通可达性较好。此处地势起伏多变,场地经人工修整并植草种树,多种材料拼花铺砌的步道蜿蜒其间,路旁设有景观桌椅等设施,是师生们晨读、休憩交往的理想场所。(图3,图4)

美中不足的是竟如湖如此之大面积的水域,无一处亲水设施,毫无亲水性可言,常常令人敬而远观之。古人云“智者乐水”、“上善若水”,可见水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教书

育人的校园景观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由于现有滨水景观处理得生硬简单,从而阻隔了师生门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

图3河大金明校区竟如湖平面图图4河大金明校区竟如湖

3.3访秋湖中心绿地

与竟如湖中心绿地的一路之隔的访秋湖中心绿地,北临核心教学区,南邻理工科教学区,东接室外篮球场区。该处地势平坦,仅临近访秋湖局部略有变化,且绿植低矮。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访秋湖中心绿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学生们上下课的交通捷径。各类曲径密满其间,乃所谓“这里本无路,只因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原有规划路径却鲜有人问津,以至远远望去不知路去何方。一些景观座椅散布其中,因缺少匹配元素,日常交往活动在这里明显受限,致使此处空间环境单调、不愿久停。(图5、6)

图5规划步道图6人为捷径道

3.4先闻湖花园

位于中心教学楼群东侧,与志义体育场、创业中心隔路相望。花园植栽多样,由点、带、面相互穿插,构成成多姿多彩的绿地植物景观。其间设有曲桥亭台、碎石步道,是师生课余休闲、游憩与交往的校园外部空间。(图7、8)先闻湖的堤岸处理方式使人对于水体产生了亲切感,但由于此处位于“闹”(东边的体育场)、“静”(西边即是中心教学区)相衔接的位置,故而人流量极大,导致先闻湖周边绿植长期遭受“践踏”,以至于后来干脆将严重破坏部分沿着脚印铺砌成简易的步道,也算是对“以人为本”设计的弥补。(图7)

图7河大金明校区先闻湖平面图

图8河大明伦校区铁塔湖风景

4总结

一般说来,高校校园即为校园的景观环境,而校园人文景观环境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展示,其成功与否又取决于其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历史悠久的明伦校区校园人文景观曾经给莘莘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丰富且秩序井然的空间环境,极具历史文化底蕴。

图9林伯襄雕塑

金明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的文化底蕴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人文关怀,如校园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关系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崇尚大

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动辄数百米的尺度,岂能令师生自由自在的在其中交流、活动?这有悖于安宁、亲切、宜人的校园环境空间场所。二是缺乏文化内涵,如物理学院东边绿地中制作拙劣的雕塑、长廊等。比较发现,金明校区校园在校园场所精神营造方面较明伦校区校园而言,具有强烈的的“失落感”。

金明校区校园环境在人文景观方面处理得往往比较潦草,建筑小品设计水平较低,雕塑也缺乏艺术性,更谈不上

对学校历史文化的解读。如北京校友之林的亭子,尺度其明显失调,缺少宋代建筑纤巧秀丽的意韵。周边环境混乱,且植常被“捷足先登”,导致各类小径密如织网。再如物理工程学院门前的一对石狮,不知寓意为何,与百年河大的文化底蕴又有何种联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回失落的校园精神,创造符合新时代校园人文景观环境呢?答案就在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规划将校园看作一个文化的场所,通过校园整体架构、空间意象、交通流线、场所精神、绿化景观布局等诠释龙子湖校区所承载的黄河文化、现代科技和河大百年历史文脉。也是对“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文化底蕴的最新诠释。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刘丽和编著.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白菡,辛颖.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