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理脾调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7例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自拟理脾调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7例的体会

王天游姜飞鹏

王天游姜飞鹏(临安市中医院急诊科3113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7-0068-01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理脾调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同一自拟中药方治疗,随症作相关调整,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显效27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结论自拟理脾调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显著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半年以上并有肝炎临床表现者。根据其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学检测可作出诊断。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迁延日久,反复难愈。笔者自拟理脾调肝汤于2007年5月-2008年5月间治疗本病3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符合《内科学》[1]诊断标准。全部病例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学测定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者。

1.2一般资料共观察本院内科门诊慢性乙型肝炎病例3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62岁,病情最长的12年,最短的10个月,全部病例都经本院肝功能检查及肝炎病毒学检测确诊。

2治疗方法

自拟理脾调肝汤方组成:米仁30克,猪苓10克,茯苓12克,生白术10克,茵陈20克,黄芩9克,蒲公英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柴胡10克,枳实12克,青皮10克,郁金10克,丹参15克,生白芍6克。随症加减:阳明热盛,腑气不通,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不畅的加生大黄9-12克;偏重肝气郁结的加川楝子9克;脾湿重的去白芍加苍术、厚朴各10克;湿热盛而黄疸明显的加生山栀、黄柏各10克。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饭后40分钟服用,30天为一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期间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未同时使用其他对本病有治疗作用的疗法。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参考内科学评定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次ALT测定(间隔一月)均正常水平,HBVDNA定性转阴。有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2次ALT测定(间隔一月)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BVDNA定量数量级下降水平大于2个对数级。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ALT测定及HBVDNA定量数量级未下降。

3.2治疗结果37例中27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

4典型病例

李某,男,农民,2007年5月初诊:患者自述肝病史7年,经多处中西药治疗多年未愈,于2007年5月来本院就诊,主要表现:胁肋隐痛,胸闷善太息,上腹痞满,纳呆口苦,大便不畅,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质红,苔黄目濡数。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185U/L,谷草转氨酶150U/L,总胆红素25mmol/L。乙肝病毒DNA定量2×105拷贝/ML。B超示肝肿大伴回声改变。体检肝区轻度叩击痛,肝肋下2cm,质中等。辩证:湿困脾胃,肝失条达,藏气受阻。治法:健脾疏肝,清热祛湿,行气活血。方用米仁3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生白术10克,蒲公英20克,黄芩9克,黄连6克,枳实12克,柴胡10克,青皮10克,郁金10克,丹参15克,生白芍6克,生大黄12克,白花蛇舌草20克。上方服10剂,症状有所改善,肝功能有好转,以后经多次复方,共服65剂,临床症状消失,全身情况正常,乙肝病毒DNA定量〈103拷贝/ML。肝功能及B超检查均正常,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劳动能正常参加。

5体会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腹胀”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脾不健运,肝失疏泄,气机受阻,气滞血瘀;或郁而化热,或湿浊内生等,故常表现胁痛、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大便不调等症状。理脾调肝汤中茯苓、猪苓、米仁、白术健脾渗湿;茵陈、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燥湿。以健脾渗湿药与清热燥湿药合用,共奏祛湿清肝之效。枳实、柴胡、青皮、郁金理气导滞,疏利肝胆;丹参、白芍活血柔肝,与柴胡、郁金等药相伍,疏肝行瘀作用更佳。诸药合用,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清热祛湿,在慢性乙肝治疗中作用显著。同时,应用本方结合临床辨证,随症加减,更能发挥理脾调肝作用,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2]陈玲.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7):19.

[3]陈云,周晓红,吴静等.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30例[J].吉林中医药,2004,24(2):18-19.

[4]周鹤勤,何学兰,冒肖南等.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4(5):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