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

王玉娟

王玉娟(黑龙江省塔河县中医院165200)

【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380-02

【摘要】目的通过对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及治疗,以达到及时有效地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缩短流行时间,杜绝传播、传染的目的。方法环境消毒,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结果流行时间46天,58例患者均获痊愈。结论通过对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治疗,可以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缩短流行时间,杜绝传播、传染的目的。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腮腺病毒感染导致颊和颈的唾液腺肿胀疼痛。罕见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肾、肝、甲状腺的炎症。虽然任何人都会感染,但未注射疫苗的学龄儿童最易受染,冬春两季高发。

一、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呈球形,大小为80~300nm。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病毒外膜有血凝素抗原(V),核壳有可溶性抗原(S)。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应的抗体,s抗体有无保护作用尚有争议,V抗体具有保护作用。病毒外膜的血凝素,能凝集鸡和豚鼠红细胞,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在Hela细胞、人胚肾与猴肾原代细胞上生长良好。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55~60℃20分钟死亡。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惟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

以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

(一)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2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他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有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需要隔离。患者在症状出现9天内,不允许到学校或去工作。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9天。患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最具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三、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1.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2.血凝抑制试验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

3.病毒分离必要时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脑脊液或尿,接种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管培养,以便鉴定。由于手续繁杂,一般甚少采用。

四、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三)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四)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如单纯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萨基病毒A组和B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确诊需借助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五、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疗法,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主要给予充分的水、足量的进食、卧床休息,服阿司匹林以控制感染。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一)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二)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蓝根60~90g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g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蒲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d,或强的松40~60mg/d,连续3~5天,儿童酌减。

睾丸炎治疗: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每次数1mg,一日3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脑膜脑炎治疗: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

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

六、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为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药物预防

采用板蓝根30g或金银花9g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七、预后

流行性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患病后有终生免疫。极个别的病人可以留下智力减退、听力障碍、运动神经麻痹、单侧永久性耳聋或死于脑炎。正处在青春期的男女若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后,应注意防止睾丸炎或卵巢炎的并生症。

参考文献

[1]乍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56~566.

[2]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A].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9~184,5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