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观念,拓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转变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观念,拓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匡龙娇

(修水县马坳镇中心卫生院江西九江332416)

【摘要】在中医在疾病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对支撑中医发展的根基—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探讨,转变不适宜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观念,拓宽其研究的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出发,浅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转变的重要性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转变;拓宽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318-02

任何科学的发展水平均与基础的理论水平相对应,若基础的学科难以为发展学科提供足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支持时,学科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根本,是指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处方用药的基本理论。我国中医发展的历史甚为悠久,早在千年前,《黄帝内经》首次阐明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皇帝内经》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体系构建及框架涵盖,是指导后世中医理论得以传承发展的经典之作。而中医基础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科体系也不断健全,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强。而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大家对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还掺杂着一定的困惑及忧虑。近半个世纪依赖,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对于其发展的方向,还有些固化及保守。同时研究领域也有些狭窄。而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则是中医学术界具有方向性及根本性的问题,和中医教育的水平、中医治病防病的能力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当今中医以之分快速的速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观念的转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问题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1.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部分内容的统称,其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三方面,此为狭义的概念定义,而广义方面还对理性思维特征的学说和主张加以囊括。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基本原理和法则的主要体现阵地,其体系与哲学类似,主要为认识论及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部分,主要包括一些哲学观念与生命认识,哲学观念中包括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说、人与天地相应学说、整体学说(主要为人在世界上存在的形式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等,生命认识管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精神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其认识观念主要集中在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人体生命活动中出现的有关病理变化等。在方法论方面,其遵循的遣方用药施术的基本原则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

2.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特征

中医的基础理论在科学与文化的交汇、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复兴中发展而来。作为中医学的根基,中医的基础理论在疾病的临床诊治、遣方用药施术方面为为中医工作者提供了根本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的最终落脚点为临床的治疗实践,它包含的内容广阔,涉及到将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说,多方面的知识及学说相互交融,在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的观察与调控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与理论的不断研究中探索机体的反应状态,且探索出发的角度为整体层面。同时对其的基本规律加以总结,以对接下来的实践进行更好的指导。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不同于西医的独特方式,其不将物质实质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对其不加以程度高的重视,它更加关注整体、联系及运动的相关概念,以此为基点出发,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征加以探究。在此方面,可以详细了解到其具有自身独具的特点,有现代的西方医学和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有着很大的区别[1]。

3.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现状

当今阶段中医无论是在理论的建设上还是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是此发展的体现之一,也是当代中医基础的学科框架建设的基石。在相关学者的努力研究及临床实践不断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对中医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及整理,使得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现代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也在探索研究中取得应用,取得的成绩显著。但与此同时,虽然相关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的内容也逐渐深入,且中医学的教材也随着前沿理论及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反复的再版更新,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范围与内容深度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尤其体现在核心内容的构成板块与水平层面。内经的医学范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比例,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中医哲学”和《中医古汉语》等新鲜概念,在这些概念的驱动下,中医理论与时代的科学文化和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有下降的趋势,且逐渐趋向于脱离实践的纯思维推导模式,错误地进入了纯中医范畴[2]。

4.转变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理念、拓宽研究领域、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主要内容可以被分为七大部分,若干概念体系又构成每一部分体系的基本框架。要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就要将基本的内容进行梳理,最终整理为学术性的成就和学术观点,对于每一学术观点,进行分层面的系统研究,主要的层面有文化思想渊源与概念、环境存在现象与关系、人体生理功能与作用、器官物质成分与构成、分子水平关系与变化等。使得科学认识逐渐深入,从文化到人体、从精神到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等,逐层递进。部分思想、理论等还值得加以进一步的推敲,同时对相关内容的理论等的准确程度、实用性、内容规范性、标准的统一性等进行详细的研究[3]。

现阶段的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整体理论构架相对完备的阶段,其也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但是在其丰富的内容中,也对一些很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了忽略,使得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发挥。如藏象学中的筋、脉、肌、皮、骨等内容。另外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是在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仅仅具有仅有名词或概念,但在功能、特性等方面的介绍相对缺乏;正常的理论介绍同样在关于人的六神七情现象方面处于一种失调的状态;在内容上倡导对阴阳平衡或阴平阳秘进行准确的判别,但是此判别的标准或指征还缺少具体内容的推动;“通则不痛与痛则不通”说法,其指意不明,不明了其是指气、血或是等哪一个方面。这些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薄弱环节的所在。在现代研究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刻的研究,对这些方面的不足加以补充。

现阶段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及中医在临床疾病治疗效果的凸显,中医在疾病治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支撑这一学科的发展根基,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理念转向性发展研究,将其研究领域予以拓宽,以期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福音。

【参考文献】

[1]韩淳淳,周红光,陈海彬,等.代谢组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9):101-104.

[2]胡镜清.沃土培元,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承载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2-2.

[3]乔明琦,高冬梅,郭英慧,等.新理论:桥梁原理,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Ⅱ)[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3):46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