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带绦虫病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牛带绦虫病1例

陈志雄盛春峰

1.福建泉州73141部队96分队福建泉州362000

2.江苏句容市黄梅桥31619部队卫生队江苏句容212421

[摘要]本文报告一例牛带绦虫感染病例。患者采用甲苯咪唑片进行驱虫治疗。驱虫治疗后排出一活的完整虫体,显微镜下可见头节近方形,无顶突和小钩。治愈后1年内随访3次,患者无腹痛等不适症状,无排出白色节片,无复发。

[关键词]牛带绦虫病,甲苯咪唑片

牛带绦虫病是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的牛带绦虫囊尾蚴牛肉而感染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带绦虫病。该病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出现腹痛,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头痛失眠等,以腹痛症状最为常见,见于半数病例。腹痛可在上腹部、脐周或无固定位置;可为钝痛、隐痛、刺痛、咬痛或烧灼感,少数患者可有肠绞痛。本部发现一例人感染牛带绦虫病病例,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男性,22岁,四川省达州市人,藏族,2015年9月入伍,2016年5月到我部医院就诊,诉间歇性下腹痛2天,腹痛呈刺痛,并排出白色节片1次。查体:T37℃,P86次/分,R20次/分,BP112/68mmHg,神清,黝黑,营养良好,自动体位,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未扪及皮下结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颈软,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1)大便检查见孕节片,镜检可见带绦虫卵。(2)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3)腹部彩超: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4)X线胸片示:双肺未见明显异常。(5)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6)血RT:WBC8.7X109/L,N65.2%,L25.6%。(7)肝肾功能正常。追问患者个人生活史,患者在入伍前有生食牛肉的习惯,结合其症状,及粪便排出的典型白色节片,并经粪检为牛绦虫节片,诊断牛带绦虫病。遂以甲苯咪唑片予以治疗,每次200mg(2片),每日2次。治疗第2天,患者排便时又排出白色节片一次,治疗第三天,患者排出一条长约4.3米,宽约1厘米活的白色牛带绦虫,显微镜观察可见头节近方形,无顶突和小钩。甲苯咪唑治疗3天后停药,之后每天检查粪便,连查3天,粪便中无牛带绦虫囊尾蚴,无绦虫卵,无再排出牛带绦虫。无腹痛,无其他不适后治愈出院。此后1年内随访3次,患者再无腹痛及排出白色节片。

2鉴别

2.1猪带绦虫病

猪带绦虫感染引起猪带绦虫病,与牛带绦虫病感染在临床表现上,感染虫体的外观形态上较为相似,要予以鉴别。

2.1.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个人生活史,有无进食生的或半生的猪肉,详细了解患者患病的时间和症状,了解患者是否有囊虫皮下结节或有癫痫样发作,以及大便中是否有排出绦虫节片史进行诊断。

2.1.2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的鉴别,通过节片可以看出。猪带绦虫的头节较小,外形呈圆球形,有顶突及小钩;牛带绦虫头节较大,近四方形,无顶突及小钩。在成熟节片中,猪带绦虫卵巢分叶;牛带绦虫分两叶。

3治疗

本病例采用甲苯咪唑片进行治疗,用甲苯咪唑片每次200mg(2片),每日2次,口服,连用3日,即达到治愈的效果,患者在服药第3天,即排出活的完整的牛带绦虫。后每天检查粪便,连查3天,粪便中无牛带绦虫囊尾蚴,无绦虫卵。

4讨论

牛带绦虫病凡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或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四川、广西、西藏、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其他地区多为散发。在我部发现的本病例,即为四川达州籍,藏族,入伍前在家有生吃牛肉的习惯。在治疗上,笔者在治疗前查阅了各种资料的几种药物,比较后认为:一肠虫清治疗牛带绦虫病,患者虽能排出体内大量的绦虫节片,使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复发。二用南瓜子和槟榔治疗,须先口服南瓜子和槟榔,再用甘露醇或硫酸镁导泻驱虫,步骤比较繁琐,并且在治疗后,牛带绦虫有时不能完整排出体外,致医生判断驱虫效果比较麻烦,往往又要重复用药。三吡喹酮片对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均有良好杀虫作用,为目前首选药物,但副作用较多,且患者驱虫服药前晚宜禁食,患者往往不好做到,致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并且许多基层医院也无此药。四使用甲苯咪唑驱虫,只使用一种药物,就能达到治疗效果,驱虫效果可达到100%,并能排出活的完整的牛带绦虫虫体,也不须禁食,使用方便。本病的诊断并不难,通过询问病史,排出特征性的白色孕节片并经医护人员确定,基本即可确诊,不必等粪便镜检中发现虫卵。加强食品肉类检查,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牛肉,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是防止牛带绦虫感染的主要措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治疗病人,管理好粪便,也是有效阻止牛带绦虫病流行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汪世平:医学寄生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7-51

(2)孔凡布,张丹,李里;甘露醇导泻对南瓜子和槟榔驱牛带绦虫的效果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17[2]:105

(3)甘耀成、赖彦宇、秦秋生等;南瓜子和槟榔治疗牛带绦虫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1992.10(3):238

(4)许隆祺,薛纯良;重要寄生虫病诊治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