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在ICU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机械通气在ICU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张艳萍

攀钢集团成都医院外科综合抢救室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肌疲劳,防止肺不张,为安全使用镇静和肌松剂提供通气保障,方法: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呼吸机的正确使用,管路无漏气,根据病情需要正确调节通气模式,报警系统完好,根据血气指标调整机械通气参数,结论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早脱机恢复自主呼吸。

关键词:机械通气:报警处理:护理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的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的治疗手段[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65~88岁。通气功能严重障碍的病人,比如:

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COPD急性加重、哮喘急性发作;

2、限制性通气障碍如神经肌肉病变、胸廓畸形;

3、肺实质病变如ARDS;

4、脑血管意外;

5、中毒等所致中枢性呼吸衰;

1.2护理方法

1.2.1口腔护理:口鼻腔积留分泌物常成为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插管后应用生理盐水、2%碳酸氢钠进行口腔护理,每日3-4次,同时观察有无口腔霉菌感染,黏膜溃疡等。

1.2.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认真测量外露部分的长度,经口气管插管者,从门齿测,从鼻插管者,从鼻门测,并做记录,每班交接班,对插管脱出者立即还纳,对出现肺呼吸音及胸廓运动不一致者,立即拔管重插,严防单侧肺通气过度致气胸。

1.2.3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护理:防止气管套管脱出,固定好颈部,套管与呼吸机连接后妥善固定Y管,气管切开的患者不过多变换体位,以防套管脱出,切口未形成窦道3-7天左右,套管脱出者谨慎还纳,切勿损伤其他组织,保持气管切开处的纱布清洁干燥,每天更换2次,分泌物多时及时更换。

1.2.4呼吸机系统的护理:使用之前严格对呼吸机系统进行清洁消毒,检查呼吸机系统的功能状况,正确调节呼吸机系统各个参数,注意传送气体的温度湿度,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及情绪稳定。

1.2.5气管导管气囊的护理:根据患者耐受时间定时放出气囊里的气体,放气后立即吸出气囊上端流下的分泌物,以防流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1.2.6全面细致的观察患者对机械通气的治疗反应:体温升高者,适当降低湿化器的温度,调节通气量和吸氧浓度,循环不稳定者,调低吸气压力或PEET以减轻心脏负荷,对皮肤苍白,四肢末梢湿冷,出现休克症状者,立即抢救休克,排便呈柏油样便时,及时查明原因,若为通气不足,缺氧,立即增加通气量,若为酸中毒,积极纠正酸碱平衡,并给与止血治疗,密切观察尿色,准确记录尿量,危重症每小时记录尿量及半小时记录生命体征,以了解液体平衡及病情变化情况[2]。

1.2.7气道管理: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之一,抓住时机,有效吸痰,当痰液溢出,听到喉头痰鸣音,出现咳嗽症状,患者烦躁不安,脉搏及呼吸频率增快,氧饱和度降低时及时吸痰。连续吸痰不要超过三次,每次不超过15秒,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吸痰。

1.2.8营养: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在插管第二天下胃管给与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每次鼻饲之前给与抽吸胃液进行观察,如胃液呈咖啡色或红色,应立即送检确诊,确诊胃出血暂停鼻饲,等出血停止后以冷流质到温流质逐渐过渡,如胃液大于100ml,暂停喂一次。

2.总结

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抢救争取了时间和条件,但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的保证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2.1吸痰护理:机械通气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即经鼻、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管,一旦呼吸道发生痰堵塞就会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病情重,反射迟钝,并因声门失去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因而得不到有效的咳嗽,通气不足,进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必须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非常重要。

2.2胸部体征:机械通气时,两侧胸廓运动和呼吸音应该对称,强弱相等,否则提示气管插管进入一侧气管或有肺不张,气胸等情况,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的检测: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自主呼吸频率,节律,与通气机是否同步,机械通气后通气恰当,患者安静,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同步,如自主呼吸较强过快,与机械不同步,可给与镇静药或肌肉松弛药以抑制自主呼吸而达到控制呼吸。

2.3血气检测:血气分析是判断同期和氧合情况的主要依据,是机械通气治疗中检测的重要指标,要经常动态观察,尤其是机械通气开始阶段及病情变化时更应该及时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气机的各项参数,采取动脉血气标本时,注意在吸引呼吸道分泌物和调整通气机参数20分钟后采取,采取及保存过程中严防标本与空气接触,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标本不能及时测定,应放冰箱保存,肝素对血气分析值有一定的影响,注射器内应尽量少留肝素[3]。

2.4氧浓度的监测:吸入氧浓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气结果来调节,一般轻中度低氧血症给与30%-40%的氧,重症低氧血症给与50%-60%的氧,吸氧浓度大于50%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3天,以免发生氧中毒,在进行吸痰操作前后,可给与一分钟100%纯氧,以防发生低氧血症。

2.5注重中心静脉压(CVP)变化,CVP是循环系统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常反映心脏前负荷和(或)循环容量状态。每小时测尿量一次,尿量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观察病情、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重要指标。循环恢复灌注良好指标为尿量>30ml/h;收缩压>13.3kPa(100mmHg);脉压>4.0kPa(30mmHg);中心静脉压为0.5~1.0kPa(5.1~10.2cmH2O)。如达到上述指标,并肢体渐度温暖,说明补液量已接近丢失液体量.

2.6注重呼吸的观察,大部分患者的呼吸频率及幅度出现不同程度代偿性增加,当出现呼吸加深加快或变浅不规则,并出现鼻翼煽动时,提示病情恶化,应及时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尤其是有颅脑损伤的病人。同时要防止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7人工气道的湿化:插管后的呼吸道粘膜加湿加温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进行呼吸道湿化非常重要,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保证充足,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加热湿化器,加热湿化器能使湿化后的气体达到100%湿度.

2.8房间消毒:室温保持在18-22摄氏度,相对湿度50%-70%,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两次,每次30分钟,用0.1%有效氯的消毒剂擦地,每日两次,尽量减少探视,ICU应用层流病房。

3.结论

及时而正确的使用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可迅速纠正呼吸性酸中毒,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它的应用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和条件,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的保证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机械通气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欣.舒适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旬刊,2012(4):14-17.

[2]张其霞.集束化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10):913-915.

[3]李丽.综合性护理干预在ICU机械通气监护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28):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