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2008年昭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5-15
/ 2

1955-2008年昭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龙智1曾义虎1扬蕾1吴超2顾云安2郭晓芳2

龙智1曾义虎1扬蕾1吴超2顾云安2郭晓芳2

(1昭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昭通657000;2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云南普洱665000)

【中图分类号】R51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5-0125-03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探索和了解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变化趋势,为提出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得出结论: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准确分析流行趋势,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乙脑疫苗的有效接种是预防、控制乙脑流行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防制策略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也称日本脑炎,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该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型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病死率较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是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重点地区之一,发病居云南省前五位。掌握和探索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变化趋势,可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昭通市疫情报告资料、专病报告系统统计资料、乙脑专题调查资料,人口数据来源于市统计局。

1.2分析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按照流行病学特点,分别对不同时间、地区、人群特征、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经MicrosoftExcel2003进行处理。

2结果

2.1流行概况昭通1955年首次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昭通市1955-2008年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2593例,全市11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全市年平均发病率1.3169/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096/10万,病死率7.29%。发病率以2006年较高,为5.2841/10万,其次是1981年,为4.0838/10万。疫情波动较大,反复性强,2005年发病率为2.3698/10万,比上年上升162.00%;2008年为0.8743/10万,比上年下降78.26%,见图1。

图11955-2008年昭通市乙脑发病曲线图

2.2病例分类昭通市2004-2008年721例乙脑病例分类统计:实验室(免疫学)确诊病例176例,占24.41%;临床诊断病例436例,占60.47%;疑似病例109例,占15.12%。

2.3流行特点

2.3.1地区分布昭通市1985-2008年1787例乙脑病例分布统计:全市11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是镇雄县491病例,昭阳区259例,威信县198例,三县、区占全市发病总数的53.05%;发病率居前三位的是绥江县4.8589/10万、大关县2.4417/10万、威信县2.0168/10万,见表1。

表1昭通市1985-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统计表

2.3.2时间分布昭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节为主(5~10月),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5~10月的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97.46%,其它月份发病占2.54%。

2.3.3人群分布性别、年龄、职业特征对2004~2008年671例乙脑病例统计:男463例,女258例;男女发病比为1.79∶1。年龄分布∶14岁以下占发病总数的87.38%,15岁以上至55岁组发病占12.21%,60岁~80以上年龄组发病占0.42%。职业分布:散居儿童为主,占51.32%,其次为学生,占37.31%,第3位是农民,占7.21%。

2.3.4媒介监测2007年9月,分别在镇雄县乌峰镇松林湾凉水村、威信县扎西镇大河丛林头村、大关翠华镇田坝村、昭阳区凤凰办事处凤凰社区、盐县普洱镇白扬村、绥江县中城镇华峰村、永善县溪落渡镇白沙村7个社区(村)使用诱蚊灯在人房、畜栏(猪、牛)捕蚊。共计捕蚊2628只,其中:骚扰阿蚊1774只,三带喙库蚊614只,棕头库蚊9只,侄倦库蚊8只,褐尾库蚊7只,环蒂库蚊4只,白胸库蚊1只,中华按蚊208只,多斑按蚊2只,库态按蚊1只。蚊虫密度:人房93.46/灯/夜,畜栏(猪、牛)187.33/灯/夜。

2.3.5健康人群抗体水平检测2007年11月在盐津县普洱镇调查200人,血疑抑制试验抗体阳性(≥1∶20)45人,抗体阳性率22.50%;2008年11月在相同地区调查200人,血疑抑制试验抗体阳性(≥1∶20)33人,抗体阳性率16.50%,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6.67%。

2.3.6中间宿主感染调查2007年9月,分别在昭阳区、镇雄县、威信县、大关县进行中间宿主(成年猪)感染调查。感染率88.89%(128/144),其中,昭阳区91.49%(43/47)、镇雄县90.00%(36/40)、大关县89.47%(17/19)、威信县84.21%(32/38)。

2.4防控措施各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疫情监测,杜绝乙脑疫情的迟报、瞒报和谎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在医院病房内外环境采取防蚊措施,使用驱蚊、灭蚊剂,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在集镇及学校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对群众进行乙脑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强群众防护意识,正确合理使用蚊帐和驱蚊剂,尽量避免蚊虫叮咬;加强家畜家禽的卫生防病管理,防止乙脑疫情蔓延扩散。在中小学开展校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力求接种率达85%以上,2007年将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纳入基础免疫,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疏通污水沟、清除垃圾,对疫点的自然村(含村民住宅、畜圈、厕所)进行灭蚊药物喷洒。

3讨论

昭通市自1955年报告乙脑病例以来,乙脑发病居全省前5位,平均年发病率1.3169/10万;死亡率0.0096/10万,病死率7.29%,呈散发状态。但是疫情波动较大,反复性强,病死率高,是当前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传染病之一。

3.1乙脑发病分布呈散在性,但以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乡镇)多发,其次是城乡结合部(郊区社区、办事处)。原因是边远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环境卫生差;群众健康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措施;城乡结合部公共卫生状况及卫生设施差,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乙脑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上述地区在防制措施上应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

3.2乙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节为主(5-10月),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5-10月的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97.46%。因此在春末夏初(流行季节前)开展环境防制和使用化学药物滞溜喷洒灭媒显得尤其重要。

3.3从人群分布特征显示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活动量大,暴露机会多,免疫水平低等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年龄以少年儿童为主,14岁以下占发病总数的87.38%;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1.32%,其次为学生,占37.31%,第3位是农民,占7.21%。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弱,免疫力低,感染后发病率高。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采取少年儿童接种乙型脑炎疫苗,迅速提高免疫水平的防控措施更加有效。

3.4下步工作建议针对我市目前乙脑流行态势,按照“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地区,重点防护,重点人群,重点保护”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专栏、墙报、发放宣传单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治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春末夏初在城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居民家庭周围和公共场所的垃圾、疏通污水沟渠、清除杂草,破坏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三是强化基础免疫质量,开展高危人群的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