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析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发展

李小卫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摘要:油画在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中式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本土化的特征,显现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发展,并且站在传统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价值。在追求油画民族化精神发展的基础上,本文从东方神韵、形象塑造以及材料特点等内容来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写意倾向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中西方油画的分析,研究出两种不同文化下的融合发展路径,为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国油画;写意性;中西融合

油画艺术发展于西方,但这决不意味着油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应有固定的西方式的模式。油画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就开始了对油画这一西方画种进行中式的同化、本土化的进程。中国人注重在油画中发挥笔触的表现力,试图将中国文人画中的写意传统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中去,是中国油画家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也是现当代国内油画界存在的一个显著的倾向,我们且称之为“写意倾向”。随着信息交流的便捷,使画家们的眼界不断扩大,也就让人们越来越真正认识到,只有尊重本土的民族传统,重新认识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再把西方当代艺术的某些元素加以揉和,才能在油画艺术方向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使油画艺术更具多样性、丰富性和可变性。

一、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价值

所谓“民族化”就是艺术作品要有本民族的特色,要有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要有独创性。

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的民族化价值在于:一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养分为中国油画写意创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的中国油画家们有着强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民族化油画创作,骨子里一直都摆脱不掉的中国艺术审美情结使他们开始深入地研究传统绘画美学、中国古典哲学[1]。这种学习借鉴使他们思维愈加清晰,视野愈加开阔。那些色墨融合、水墨意趣、干湿浓淡、气韵生动的艺术手法不断地运用到油画艺术写意的创作中。在写意油画的创作题材上,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如戏曲人物、士女、古代小说、青花瓷器、剪纸皮影、古代文物造型等等都大胆拿来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二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赋予中国写意油画时代价值。要使油画艺术具有充足的时代精神,这就要求画家们深入时代生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切实感受生活,从中获得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激情。只有在充满激情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力量支配下,使油画家们自觉地投入现实生活和社会潮流,才能真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具有强烈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气魄的中国写意油画。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价值的中国写意油画,才能构建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东方审美意识并富有创造性的油画艺术“版本”,在世界油画之林中真正地赢得一席之地,并融入其中,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二、基于民族化的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写意倾向解读

(一)借鉴民族文化,表现东方神蕴

对民族文化的借鉴,重在精神上集采传统的义理,在观念层面通达传统的启示。对于试图在观念层面上建立个性风格的艺术实践途径来说,传统的民族观念比传统的风格、技法、形式又更为重要的支持。因此,中国的油画家们在创作写意油画中在学习西方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民族意念,他们的画不拘泥于形似,而着于神似,把中国画的线、形、构图及对意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油画之中,把神韵、气韵、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2]。在构图或色彩上表现为对传统图式的借鉴,通过写意、厚重的表现方法,表达民族文化内在的精神气质、充满着民族精神的节奏和韵律。

(二)追求形象塑造上的单纯化

西方具象油画在用笔上都是依据所画对象的组成构造,讲求用笔刻画结构,始终围绕着对象的物理构造。就连宣称要摒弃素描而给色彩以生命的印象派也并没有完全地抛弃对象的结构。而中国绘画艺术在用笔上十分讲究,也更注重内在精神的描绘。中国意象油画在用笔上,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传神写照”的审美要求,用笔讲究提炼、概括,以少胜多。形象塑造讲“以形写神”,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追求单纯化。以用笔的“虚”与“空”来展现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以一处之景展现宇宙气韵,对形象进行适当取舍,从而抓住物象的根本,加强其特征性的东西,摒弃掉无关紧要的琐碎细节,去粗取精,以少胜多。

(三)探索形式主义传统写意精神

在当代艺术中的积极影响和可贵的民族文化的延续力,致使一批画家在艺术界被广泛关注,呈现出多元的艺术语言实践的成熟与收获。他们中有的保留了具体的形象,但又不是像传统写实型那样以较严格的写实素描为骨架,把形象的具体性简化到了最低限度,在给欣赏者保留下一点贝尔所说的“引线”的同时,为大写意笔法的施展留出了广阔的空间,正如吴冠中所说的“风筝不断线”。林风眠对中国油画向写意性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画家们在吸收现代艺术精髓的同时更领悟到艺术只能在纯真无私的心灵中诞生,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发芽。他认为:“油画要使中国观众乐于接受,必须同中国画那种优雅玄妙的韵味和相对抽象的写意风格结合起来。”写意主义成为凸显油画中国化的重要艺术形式。

(四)探求油画自身的材料特点

写意油画作为油画的一种风格样式,也是油画物质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作品的语言。中国画材料和工具及其附着物的特性,决定了中国画的或气韵生动,线条或涩重、或流畅,墨色或华滋、或枯涩、或悠远苍凉、或工细入世等技法美感,画面更多的趋向于柔软、湿润、儒雅而富有诗意的写意性效果[3]。这种写意性效果为油画提供了参考,这种参考不是要求油画的创作采用国画的材料和工具,而是促使油画创作中创作主体探求油画自身的材料特点来表达油画的写意性。因此油画家还需要花大气力去探索和尝试,毕竟工具的不同制约着不同的意向表达和思维传递,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碰撞来达到协同。

三、中国当代写意油画的中西融合路径分析

(一)以西方绘画语言拓展中国油画写意

内涵油画诞生在重科学、重自然、以写实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欧洲,所以,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写实的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在绘画语言与手法上,更有其具体的写实观念与内容,而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特殊的造型观念,铸就了重立意、讲神韵的东方审美个性。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然而无论中西,都不乏独具慧眼的艺术家,找到对方艺术语言中更富有表现力的因素,应用于自身的创作与表达中可大大提高传统油画的表现空间。因此,以西方绘画语言拓展东方写意内涵就是西方油画媒材在被中国文化心理和审美结构同化的过程中,将中国人的写意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转换到油画语言中的一种独特的形象表达形式。即写意油画在物质框架上仍为西方油画语言,但其哲学渊源、文化情缘是东方写意精神的内涵,将东方文化在油画民族化中进一步彰显。

(二)张扬中国油画艺术独创性

西方油画在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它的形体、色彩、材质的丰富表现性对视觉产生的强烈冲击力,特别是油画创作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是油画语言独特魅力和其艺术生命力所在[4]。所以,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及民族化不能脱离对西方油画发展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学习。我们在创作油画时,只有在研究和掌握西方油画技法与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从外在形式到艺术精神上真切的把握到油画创作的真谛,才能在写意油画中自如地驾驭油画语言,开始探索自己的精神之旅艺术的独立性,体现人文精神,使中国油画最终为本民族及世界认同。西方的现代主义绘画大师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以及联想和想像,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把意象做为美术思维的方法,再将表象的图像升华或者进行自我感性的分解,从而创造出具有抽象意味的绘画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所倡导的“意境说”异曲同工,因而这两者在某些方面极易得到沟通和融合。

(三)创作中国油画的写意性

写意这个概念虽然来自于农耕时期的中国文化,它虽然有着一定的程式性,但这并不是它的内在指标。写意的关键是作者能够切入生活,以心写境,它在画面中表现的东西,是随着作者的内心起伏而变化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注重精神和人文历史内涵,强调绘画应注重人内心感受的表现而不是写形。与中国传统绘画具有观念上的“同构性”甚或与中国写意性观念“相通”,西方油画“表现性”同中国艺术的“写意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中国“似与不似”的意象造型和“借物抒情、物我相观”的写意观念有“融合”之缘[5]。因此,在进行中国油画创作时面对传统的图式、西方的媒介和自然山水面貌的时候,在三者的并置中,应取得较好的平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油画在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以写意作为切入点,除了分析西方油画的精华以外,还应该在传统的角度上将写意作为中国的传统元素加入进去,使得这一外来文化艺术能够在保持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油画形式。

参考文献

[1]马全社.中西油画“写意性”之探析[J].艺术百家,2018,(06).

[2]沈康.谈意象油画创作中的“形”与“色”[J].美术观察,2017,(02).

[3]陈振强.以情写景得意忘形——写意油画的意境表现[J].美术向导,2016,(05)

[4]胡沙沙,向新元.浅谈中国当代写意油画的语言形式[J].艺术研究,2015,(01).

[5]廖宁.浅谈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之路[J].美术大观,2016,(07)

作者姓名:李小卫,出生日期1990年11月15,性别:男,民族:汉,学历: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油画。邮编:2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