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血脂水平由相关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血脂水平由相关分析研究

陈运平

陈运平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检验科山东临沂276400)

【摘要】选取来我院检测血糖的体检者180例,随机分成三组,探讨研究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血脂水平,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论表明,在防治高血脂、糖尿病等症时,我们应该关注血糖及血脂间的相互影响,并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因为糖尿病这一类的代谢综合症与高血脂症息息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空腹血糖;血脂;临床检测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077-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1]。目前糖尿病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它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2]问题之一,在已有的研究内容上,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10日-8月31日来我院检测血糖的志愿者进行调查,目的是为了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空腹时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的关系,以便为防治糖尿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来我院检测血糖的体检者180例,随机分成三组,其中糖耐量异常的有60个人,正常的糖耐量者为60个人,而糖尿病患者也为60个人。每组患者男女的比例一致,年龄分布在43岁~72岁,平均的年龄为54.76±16.32岁,三组患者在体力强度、工作类型以及生活条件等相近,有可比性。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问卷调查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内容包括:生活饮食的情况、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疾病史等。

1.2.2血液生化的指标检测

1.2.2.1血糖测定:测试前通知受试者空腹过夜,检测前12个小时保持空腹,并在早上进行血糖测试,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2h后再测定OGTT。

1.2.2.2血脂的测定:测定TG、TC、HDL-C、LDL-C。

1.3诊断标准

本次试验是根据WHO2011年对糖尿病的最新的诊断标准[3]。

1.4质量控制

考察分析此次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目的,病情根据患者血脂的检测特点,在研究时随时修改、调整并完善研究的设计方案,认真的进行试验,避免系统误差以及抽样误差的产生。一旦出现过失及误差时,工作人员应特别进行反思总结,并展开统一的培训,与检测者多加沟通,并注意保护好检测者的隐私。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分析内容为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较分析

糖尿病组患者TC含量、TG含量以及LDL-C的含量明显比正常组大(P<0.05)。见表1

2.2患者空腹血脂与血糖水平

对糖尿病的患者在空腹时血脂与血糖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GLU(空腹血糖)分别和TC与TG呈正相关(P<0.01)。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导致脂肪、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等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糖尿、高血糖。临床上表现通常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并体重减少,长期以往,可导致自身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常见的并发症为肢体坏疽、并发酮症酸中毒、多发性神经炎、肾功能衰竭以及失明等。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本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10日-8月31日来我院检测血糖的志愿者进行调查,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空腹时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糖尿病组TG含量、TC含量和LDL-C含量相对于正常组明显优势很大,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通过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相关性分析(Pearson),显示GLU(空腹血糖)分别和TC与TG呈正相关。说明在防治高血脂、糖尿病等症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血糖及血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以综合防治为措施。经过相关临床研究显示[4,5],高血脂可以导致血糖代谢的异常,而相互的,高血糖也可以导致血脂代谢的异常。通常来说,临床上很多患者常常有高血糖也有高血脂,在防治高血脂、糖尿病等症时,我们应该关注血糖及血脂间的相互影响,并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因为糖尿病这一类的代谢综合症与高血脂症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53-158

[2]宋淑华,李生棋.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8(2):88-89

[3]傅晓英,周焰,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31(2):101-103

[4]李润亭,马景德,等.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与Ⅱ型糖尿病[J].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4(2):42-43

[5]韩婕.糖耐量减低与膳食脂肪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27(6):3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