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和谐幸福的伟大追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和谐幸福的伟大追求

曹晓欣

曹晓欣(吉林热力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林市132002)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4-0000-0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和谐、平等,一直是人类对自身社会的美好追求,共产党人更不讳言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和谐的发展空间。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这个执政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掌握政权是为全中国人民谋福利,不谋求自己的任何私利,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越来越鲜明地体现了国家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未来利益,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这是很正常的。社会要发展,就不能没有矛盾,就不能没有差异。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承认矛盾,承认差异,承认世界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寻求新的平衡与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是听之任之,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努力地解决矛盾、重建和谐。共产党人的哲学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哲学,人类社会就是在我们的不懈奋斗中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趋于激烈,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团结、合作与协作,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富民强国的奋斗目标是共同的。中国共产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自己,代表全民族最高利益,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依法行使政治领导权,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社会动态有机的和谐,把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形成强大的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当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代表了世界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任务,是共产主义信念在当前执政实践中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述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系统论方法的应用

系统论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较新的科学方法。系统论认为,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如整个中国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处于特定的国际环境之中,研究中国社会的结构,可以将其视作若干分系统的有机结合,而每个分系统又可进一步划分成社区、家庭等若干层级的子系统,这种结构特征要求人们从社会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管理目标。这种方法有利于从静态的研究发展到动态的研究,有利于从纵向研究发展到横向研究,有利于从单一因素的管理发展到多种因素的综合管理,有利于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采用类似方法做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研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现在,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表现得日益多样化,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民众势必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应、同步发展提出诉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借鉴现代系统论的思维方法,不仅要继续解决好人民生活的温饱,还要充分解放人们的思想,满足人民健康的精神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的安定和长治久安,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地整体推进;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就是搞好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执政能力的高品质展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性的具体体现。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贵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继承。对于古代文化遗产,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讲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贵和”思想就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精华。

“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篇,就是肯定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在这里指不同事物、不同人之间的协调、和谐。古人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社会人际关系必须达到和谐才是正理。

古人的“和”,即和谐,是以承认个性、特殊性为前提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应抹杀或取消,人与人之间理想的状态应该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在社会和谐的同时适当地显现个性,发挥个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这样,既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又实现了团结,凝聚了力量,提高了在未来竞争中胜利的把握。苟子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由贵和精神引发的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相亲相睦、求同存异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生生不息发展中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这句名言已经成为今天人们口中的一种通俗语,成为人们的共识。

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讲,“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将社会中人际的和谐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虽然这种思想与今天的环境科学还有一定距离,但它说明生态伦理问题很早就受到中国古人的重视。古人追求由入际关系的和谐推而及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致整个社会的秩序稳定、幸福安宁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统治者在对被统治阶级剥夺权利的同时,单纯要求人们安分、尽责,所以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做不到和谐,“和”的追求只是古人的一种理想;再加上古人认为当时的剥削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没有现代系统论方法,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人“贵和”的和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谐社会的内涵,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谋任何私利,只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