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绿色通道喉罩的应用与护理体会

/ 2

急救绿色通道喉罩的应用与护理体会

贡晓明叶景郁李君辉

贡晓明叶景郁李君辉(唐山第三医院护理部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68-01

我院于2010年2月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绿色通道应用第三代喉罩(Proseallaryngealmaskairway,PLMA)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正式将2名经过训练的护士充实到由急诊中心、影像科、检验科、胸心内外科、神经内外科、ICU专家组成的抢救小组.24h全天候值班。患者到医院后直接由一线护士于10秒内建立人工气道,完善相关检查,然后送ICU病房会诊,再补办一切入院手续,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就医过程,为抢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年来绿色通道共有12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脑复苏、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喉罩建立人工气道给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中,男66例,女54例,平均年龄56.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多发外伤17例,有机磷中毒10例,冠心病16例,异物窒息7例,脑血管疾病40,不明原因1例。发病到实施复苏时间1-19min。

1.2结果:120例患者,32例因插管困难给予喉罩给氧,气道通气良好,胸部扩张效果满意。4例2次插入成功,其余为首次插入成功。全部患者无因气道不通畅而延误抢救,胸外心脏按压无喉罩脱出,5、10、15min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满意。

1.3操作准备:对一线护士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掌握PLMA的构造、置管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临床应用,在模拟人上熟练练习。使用前对喉罩型号、罩囊密闭性、通气管、引流管等情况进行检查,放置前清洁呼吸道分泌物,用石蜡油润滑前罩边缘及尖顶部,顺导引管插入,确定喉罩插入咽腔,固定置入槽、牙垫,插入相应规格胃管,检查气囊位置和充气状态。

1.4禁忌症:①气管受压或软化,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②咽喉部病变,如相应部位水肿、肿瘤或脓肿;③张口度小,喉罩不能放入的;④头、颈部活动受限;胸腔手术患者;⑤重度COPD,为绝对禁忌症。

1.5通气满意度判断:①胸部起伏良好;②肺顺应性正常;③听诊呼吸音正常;④呼气末co2波形正常。

1.6规格选用:新生儿:1号;小儿:2号;较小成人(>30kg):3号;成人:4号;较大成人:5号。根据性别为基础选择喉罩型号,男性以4号最合适,女性可选4或5号,成人基本不选用3号;

2护理体会

2.1常规护理:按照急救复苏护理常规操作,注意使用>1.5h,气囊放气2min,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呼吸道畅通,吸入气体加湿,注意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做好喉罩消毒和保养,防止罩囊气压过高和通气管断裂。PLMA操作简单,有研究表明,86%-98%的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通气效果[1],充足的氧供为CPCR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复苏成功率,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熟练掌握技术、反应敏捷,机智沉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处理突发情况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2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2.2.1常见并发症:误吸及反流,呼吸道梗阻,咽、喉部损伤,喉罩脱出及周围漏气,气道分泌物改变。

2.2.2护理:PLMA的并发症较面罩、气管插管以及前两代喉罩减少很多,能有效的防止胃内容物的误吸,但是有临床意义的误吸预后很差,常由于操作不当,套囊压迫颌下腺或涎腺,引起分泌不足,粗暴操作引起咽后壁或会厌疼痛及水肿,气管折叠、充气过度、气罩旋转导致呼吸道完全或部分梗阻,注意口腔护理应更仔细,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畅通,导管是否弯曲,病人改变体位时要认真观察喉罩位置和通气压力,一般通过仔细操作、严格掌握禁忌症、对症护理则可避免。

2.3心理护理: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编写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提示呼吸心跳骤停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35%-70%,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2.3.1心理分析: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常为严重疾病导致,突然从正常的社会角色转变为重症患者角色,由于意识、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症状表现,濒死感的冲击,患者担心生活难以自理,预后不良等心理障碍,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或抑郁症状。

2.3.2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复苏后做好关于第三代喉罩及所患疾病的健康教育,帮助其完成基本生活行为,加强患者及家属沟通,让患者看到希望,我们常采用音乐疗法及故事疗法,让患者在优美音乐及同情况治愈案例宣教中重拾自信心。

开设绿色通道,让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和优质的护理,PLMA通气作用良好,心血管反应小,置入无需喉镜暴露声门,操作简单、安全、易置入的特性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护士作为参与心肺脑复苏(CPCR)的最先参与者,是医生的得力助手,掌握这种操作难度小、无需特殊设备、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窗,促进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其有可能重新回归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减轻了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李士通.喉罩临床应用相关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5):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