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治疗对肝胆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耳针治疗对肝胆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陈文娟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目的探讨耳针治疗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起到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5~11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患者209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04例和干预组105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手段,干预组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耳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分值。结果通过对比,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肝胆外科患者的术后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针治疗;肝胆外科;患者;术后疼痛

临床手术后的剧烈疼痛往往令患者难以忍受。临床药物治疗中常用阿司匹林和吗啡等镇痛,但研究表明止疼药物对肝肾功能和中枢神经损伤较重,而中医科的耳针疗法则通过望耳、触耳诊断疾病和刺激耳郭防治疾病的方法来达到镇痛的目的。我科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通过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有计划的对围手术期的患者实施耳针治疗,调查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6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患者共209例,其中男114例,女95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34.8±5.3)岁,工人98例,干部22例,农民89例。其中胆囊结石152例,胆囊息肉32例,胆总管结石1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3例,所有患者排除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以及肺部感染等合并症。麻醉方法均采用全身麻醉。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将209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5例和对照组104例,对照组与干预组性别、年龄、职业、病史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方式,遵医嘱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生活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遵医嘱给予患者术后补液治疗。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疏导,注意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和要求,进行充分的术前宣教。

术前饮食:术前一日遵医嘱禁食水,禁食12h,禁水4h。术前午夜饮500~1000ml的10%的葡萄糖液,或术前三小时给予50%的葡萄糖液口服,即可缓解术前饥渴烦躁,又可抑制胰岛素抵抗和分解代谢,进而减少术后应激反应发生。

(3)术前用药:遵医嘱术前30分钟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术后无需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无需常规给予麻醉前用药,针对高度紧张患者,手术前夜给予安定,利于休息。

(4)术前遵医嘱备皮,彻底清洁脐部(用清水清洗后再用碘伏消毒)。

(5)胃肠准备:遵医嘱有必要时为患者做好胃肠减压和清洁灌肠。

(6)为患者发放合适的手术衣裤,整理好床单元。

(7)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取得患者合作。

术中护理:

(1)保持体温:低温导致在复温过程中产生应激,有损害凝血机制以及白细胞功能、增加心血管负担等不良作用。术中维持正常体温,输液加热装置、保暖床垫、加温腹腔冲洗液、加温吸入气体等可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术中及术后早期的保温可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感染、心脏并发症,以及降低分解代谢的作用。

术中加强心理护理:手术室护士应以亲切的态度、温暖的安慰、鼓励的言语给予患者情绪上的安抚,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从而降低术中的应激反应,防止患者过激的反应增加手术成功的机率。

术后护理:

(1)术后2小时如患者未诉头晕恶心可给予流食。

严密观察病情,包括生命体征、腹痛、切口出血及有无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的出现。根据医嘱心电监护,如患者血压高,应及时报告主管医生。

术后给予持续吸氧6-8小时,以防肩背部疼痛。

全麻病人清醒后给予平卧位6-8小时给予半坐卧位。

鼓励患者6h后下床活动,可以促进功能恢复,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遵医嘱给予患者补液对症治疗。

疼痛的护理:护士应根据患者面部表情及语言描述评估患者疼痛度。运用暗示、分散注意力、音乐或药物等方法缓解疼痛。良好的镇痛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心情,保证患者早期活动和进食[1]。现在手术中多运用麻醉镇痛泵,可以维持3~4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术后的切口疼痛。如患者主诉剧烈的疼痛,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合理运用盐酸布桂嗪或盐酸哌替啶等强效镇痛剂,并监测好患者的生命体征。

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打折、脱出;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做好管道标识。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特别护理记录,心电监护的病人每小时记录一次,一级护理无心电的病人6h内测量生命体征q2h,24h内测量生命体征q4h,72小时内测量生命体征q8h。

健康指导:饮食要有规律,少量多餐,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

1.2.2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上增加耳针治疗,通常在手术前请中医科为患者进行耳针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耳针法是通过对耳郭特定区域(即耳穴)的观察、检测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在针灸医学的各种刺灸方法中,耳针是较为独特的疗法[2]。

耳穴贴压法:是一种简便安全的耳穴刺激法。压丸的材料用得较多的是王不留行子、绿豆以及磁珠(磁性强度在180~380高斯)[3]。选定穴位后,先以75%乙醇拭净耳郭皮肤,用消毒干棉球擦净。用镊子将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面积约为7×平方毫米),置于穴区,并粘牢贴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按压,直至耳郭发热潮红。按压时宜采用拇食指分置耳郭内外侧,夹持压物,行一压一松式按压,反复对压每穴持续半分钟左右。按压3~4次,每周换贴l~2次。我科常用此种方法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进行耳针治疗,并取得了疗效。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当天6小时后,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疼痛指标。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简称VAS),该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轻度<3;中度3-6;重度>6。轻度疼痛平均值为2.57±1.04;中度疼痛平均值为5.18±1.41;重度疼痛平均值为8.41±1.35。

1.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经过归纳整理后,采用X2检验,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处理,随机,客观地加以分析。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的评分见表格。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干预后疼痛评分均下降,且干预组疼痛评分的减少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疼痛的作用机制和耳针治疗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4]。有时术后的某些疼痛还会形成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或中枢性疼痛,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疼痛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各种激素分泌量增加,特别是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量的增加,可使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更加敏感,使患者处于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中。儿茶酚胺分泌的增加,还可使机体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疼痛引起的神经体液反映,使得肺间质水含量增加,导致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异常,结果使患者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5]。剧烈的疼痛还可抑制免疫系统,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增多等。总而言之,疼痛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而我们的耳不仅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脏腑也紧密相连,由此可知,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耳针治疗通过运用针刺或灸等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缓解脏腑疼痛,当脏腑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的反应和传导作用,在耳廓相应的区域就会有所反应,并依此进行治疗。

3.2结论

耳针治疗干预对疼痛治疗有效。本组病例研究证实,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前进行耳针治疗可以减轻术后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笔者认为,术前进行专业的耳针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采取中西医结合,将会更好的促进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研究证实耳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肝胆外科患者的术后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席智杰,米琨,梁倩倩,王拥军,施杞,梁茂新.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瞬即时疗效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05):993-996.

[2]王金果.耳针(磁珠压穴)法治疗心胸外科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27-28.

[3]王金法,鲍航行,蔡运火,等.耳针在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应用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2,25(03):220-223.

[4]朱祯.耳针治疗痔瘘术后疼痛4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08):602.

[5]侯献兵,刘英莉,王美英,等.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结合排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1例[J].中国针灸,2014,34(07):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