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兽文化内涵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8
/ 2

走兽文化内涵初探

张莹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100048

摘要:林徽因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考》中对于走兽的解释是这样的:“走兽最初必为一种大木钉,通过垂脊之瓦,至由戗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可见走兽最初都是为了防止固定瓦片的长钉被水侵蚀。中国的建筑房顶以木构架搭建,采取“人”字坡屋顶结构,歇山,庑殿屋顶会出现四个坡屋面,面与面交接形成敛脊,脊上通常要覆盖筒瓦,为了增强建筑防水防漏以及其他性能,古人将小兽放置在长钉上,鸱尾与走兽一样,最初只是为了保护建筑,但是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走兽;文化内涵;建筑

一、历史脉络

中国远古的图腾崇拜发展出四象的概念,也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象,其中龙凤在中国的装饰上影响十分深远,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建筑的脊饰上,比如在鸱吻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但今天我们主要论述关于走兽的部分。据祁英涛先生判断,最早的纪年脊兽为60年湖北沙市出土的西汉开元年间的筒瓦脊兽,为青灰陶制,小兽蹲立在筒瓦的脊背上,前腿直立,后腿蹲坐,昂首眺望远方,雕刻简练。在汉代以前,较为尊贵的建筑物上,凤凰常被用在屋脊装饰上,以示高贵、吉祥,比如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上刻画屋顶正脊有鸟兽做正脊脊饰。在以鸟为尊的朝代,鸟身上的翅膀也被提取出来作为它的象征。六朝时期的云岗石窟中刻画的屋顶上的正脊脊兽,蹲坐在正中央,双翼展开。

唐代现存的木构建筑中不见走兽的存在,大多向上微弯以起到固定筒瓦的作用。泉州开元寺大殿虽始建于唐朝,庙宇屋脊上有七只走兽,但其上的走兽应该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在《营造法式》中曾有“嫔伽”出现,它是立于垂脊头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形象,起到与走兽一样的作用。河北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朝,宋朝重建,清朝乾隆年间西殿改造成天主教堂,现存建筑构件多是宋朝,其中摩尼殿保存较为完好,其垂脊上共七只小兽,其中戗兽一只,兽前六只跑兽。山西晋祠圣母殿建于宋崇宁年间,戗脊上戗兽一只,兽前三只走兽。献殿戗兽一只,兽前走兽三只。

广济寺三大士殿,现位于河北省宝坻县,建于辽太平五年,虽已被拆除,但从梁思成先生遗存手稿上可见其上小兽共有十只,其中戗兽一只,兽后九只跑兽,与故宫太和殿上脊兽虽数量相同但形制不同。独乐寺观音阁始建于唐朝,辽代有所重建,其戗脊上共有五只小兽,四只走兽,一只力士蹲坐在最前头。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建于辽重熙七年,戗脊上有戗兽一只,兽前三只走兽蹲坐。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与严寺薄伽教藏一样,戗脊上戗兽一只,走兽三只。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朝建立,正脊有顶上刹,有三只走兽蹲于垂脊。山西大同三圣殿重建于金朝,三圣殿在山门与大雄宝殿之间,有戗兽一只,跑兽三只;山门也是金代重建,戗兽一只,走兽三只。

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之一,宋朝年间两度重建,现在遗存的德宁殿为元朝所建,戗脊上戗兽一只,兽前走兽四只,走兽前有一仙人立于最前。河北定兴慈云阁,元代建造,戗兽一只,跑兽四只,仙人立于前。云南镇南县,广福寺上寺大殿,创于元代,上有跑兽。

河北景县开福寺大雄宝殿,建于天顺年间,垂脊兽上走兽有一只脊兽,兽前七只走兽。山东曲阜奎文阁是明宏治年间重建的,三重檐垂脊上都有垂兽一只,兽前走兽六只。

清代有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故宫建筑中脊兽的排序特别讲究等级,走兽的数目则根据各宫殿规模和等级不同有所变化,一般为一、三、五、七、九的顺序排列。等级最低的宫殿只立一个走兽,而立有九个走兽的宫殿如乾清宫、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是供帝王处理政务、休息、受贺的场所。因为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极致之数,最尊贵的数字,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超越了九个这一极致,走兽依次有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足足有十个,象征着“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

二、太和殿走兽形象

骑凤仙人,又称仙人骑凤,形状是骑在凤凰上的仙人。自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凤凰开始用作宫殿的装饰。凤凰非梧桐不栖,太和殿檐上的凤的形象用以比喻贤能的人,择良主而侍。

龙,是海中之王,擅水,传说中龙出现的地方必会下雨,所以放在屋顶用来祈求家宅平安,震慑火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后作为帝王的象征,天子的化身,檐头上第一个走兽就是以龙的形象为基础的。

凤,传说中百鸟之王,与龙一直作为祥瑞中最尊贵的存在,作为龙的伴侣,她作为走兽的第二顺位。

狮,百兽之王,因其威武英勇,用以镇守宫殿,镇守宅院,驱魔辟邪。

天马,天马有翅膀,能飞天,又能下海,寓意吉祥和畅通无阻,象征帝王恩泽天下。

海马,海中的马,能进入海底的深渊,用海马这种可以深入海底的能力暗示帝王的恩泽广惠。

狻猊,形与狮子相近,传说中比狮子更凶猛,可以吃虎豹,喜烟好望,常常用于香炉脚上的装饰。

狎鱼,是海中异兽,身体长满鳞甲,鱼尾。

獬豸,是传说中能辨忠奸的神兽,形象似羊,其象征意义是君臣都能秉公执正。

斗牛,长着鳞甲、牛头龙身的水怪,可以兴云雨,去除灾祸。

行什,猴面人身,背生双翅,手持金刚宝杵,因排行第十,被称为“行什”,也叫做压尾兽。行什很像传说中掌管雷电的雷震子,宝杵向来有降魔之意,似乎寓意着主持公道、驱除邪魔。太和殿的行什是全世界唯一的行什。

骑凤仙人和十只走兽,或与云雨有关,寓意驱除火灾;或生双翅,寓意通天入地;或威武凶猛,寓意守正辟邪,每一只都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它们守护着宫殿的安全。垂脊和戗脊上坡度大,瓦件易滑落,必须把下端的脊瓦牢牢钉在角梁上,且瓦钉不宜外露,通过工匠的巧思和技艺,各路神兽的形象被饰于钉帽上,既能防水防漏又美观。

三、北京故宫建筑中脊兽的文化内涵

走兽的形象来源是离不开远古图腾的崇拜的,人们对于动物的情感深刻而复杂,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它们某一部分的力量,如,鱼擅水,鸟翔于天,马擅长奔跑,牛力大强壮,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生存的本领,于是他们将自己美好的希冀寄托在这种动物的形象中,进而渐渐的走进生活。这种走兽出现后,也变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尤其在清朝,王权的优越性体现在宫殿建筑的布局、位置和数量上,走兽的等级、数量和颜色的概念也可以反映等级,主要有黄色、红色,绿色,青色、蓝色、黑色和灰色由高到低排列,黄色是帝王的象征。故宫的前朝是处理宫廷事务并举行了重要的仪式的地点,太和殿,作为祭祀场所,至高无上,共有十只走兽,其中九个是传说中龙的儿子。走兽的数量多为奇数,是追求阳刚之意,古代男子地位高于女子。

结语

走兽由最初的功能性构件变成了后来极富有装饰性的形象,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还需要实际考察研究,但这的确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文化灿烂又瑰丽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贺艳娇.故宫建筑屋脊上的吉祥物件[D].河北大学,2014.

[2]游亚芳.粉彩走兽瓷的文化发展趋向[J].景德镇陶瓷,2013(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