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中注重护士职业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生物化学教学中注重护士职业素养的培养

贲培玲

贲培玲(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卫校校区生化教研室239000)

【摘要】探讨生物化学在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培养护理人才时,针对性培养护理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生物化学在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表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兴趣。

【关键词】职业素养护理专业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367-01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护理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职业素养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能以抽象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学校应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1]。生物化学是一门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有较完整的认识,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明确生化知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在生物化学这样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终生学习是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护理技能的日趋复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校的高职学生一方面要学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良好观念。

生物化学课程知识抽象性、系统性、联系性较强,而且知识发展较快。高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现象普遍、自学能力差,不喜欢单纯的理论学习。学生一拿到课本就感到生物化学课难懂、难学。教师在讲授绪论时,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猪肝能治疗夜盲症?酿酒的原理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提倡大家每天喝一杯牛奶?这些生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强调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后就能解答这些问题,指导学习生物化学的方法: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注意内容的前后衔接。

在生化教学中适时穿插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时回答相关问题。例如:蛋白质变性在临床上有哪些应用?为什么减肥的人不仅要限制高脂肪食物,还要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婴儿为什么会在出生两三天后发生黄疸?既要求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又要在课余仔细阅读教材和大量的参考资料,总结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对于这种方式普遍接受,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课后准备充分,课堂上踊跃发言。课堂上介绍一些优秀的专业网站、博客等网络信息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积极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课,不仅使学生对生化知识加深理解,同时也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从简单的实验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形成良性的自我暗示。例如“酶催化专一性”、“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这一类实验原理简单,操作也不复杂,老师稍加指导,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实验,学生的自信心倍增。鼓励学生创新,自主选择实验来做,如“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从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步骤的拟定、仪器的选择、试剂的配制、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喂养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完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于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要如实记录,不能马虎更不能随意改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实验并不能一次就成功,对于实验失败,引导学生思考失败的原因、开展实验结果讨论,写实验报告,鼓励学生重新开展实验,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战胜自己的信心。实验课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实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训练,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和加强,使学生树立团队精神。这些职业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至关重要。

三、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仪表干净整洁,工作守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文明礼貌、态度和蔼等,这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2]。另外,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很有必要。例如,介绍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我国生化学家吴宪在免疫化学的抗原-抗体分析及免疫机制方面的重大发现等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讲解DNA结构时,先介绍两位科学家Watson、Crick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使人们第一次开始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奥秘。因对科学界的突出贡献,这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生化小故事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敬业与奉献意识、科学创新精神。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完生物转化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人体会产生耐药性?为什么不能滥用抗生素?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作为护理专业学生,选择了进入医学服务这一神圣的领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适应职业的要求,成长为合格的护理人才。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兴趣形成阶段,可塑性较大,教师应鼓励并支持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专业信心,提高职业兴趣[3]。因此,教师在传授生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将这些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进行适当的联系,让学生利用生化知识分析临床问题。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通过病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从生化的角度来分析疾病发生的机制、拟定疾病治疗方案。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糖代谢、脂代谢,理清糖代谢、脂代谢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关系,了解激素在人体物质代谢中作用等。课后还进行扩展讨论: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内容都与今后的护理工作相关,让他们感受临床,把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

生化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了对生化知识学习的愉悦感,还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不断完善其职业意识,使学生将相关知识和能力转变成创新能力。这些职业素养的提高促使学生成为自学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富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优秀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郑红,叶萌,王辉,高职护士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1.12(02):67.

[2]黄丽微,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02):33~34.

[3]李斌,刘革新,高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04):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