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和CT、MRI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和CT、MRI诊断价值分析

覃佐权

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300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和CT、MRI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MRI检查、3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穿刺活检、33例接受手术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CT、MRI诊断结果。结果:4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无痛性黄疸、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体重减轻以及皮肤瘙痒。其中病史中有体重减轻12例、无任何黄疸表现8例、先天性胆管囊肿3例、有胆道探查病史、胆囊切除史7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0例。经CT、MRI诊断,多数病灶呈不规则形或者类圆形,增强扫描后早期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而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现为均匀性、分隔状、片状强化,其中有3例肿块周围无扩张胆管者和2例未见明确肿块者术前影像误诊。结论: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较多,且其发病诱因主要为先天性胆管囊肿、胆道手术史、结石等,而肿瘤标记物升高、黄疸、体重减轻等提示发病可能,且影像诊断要点为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分隔状、不均匀片状强化等。

【关键词】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特点;CT、MRI诊断价值

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是肝内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在肝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比为5%-15%,在胆管癌中占比约为10%【1】。此病症的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而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早期正确争端。同时此类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预后效果差,且术后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因而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2-3】。因此本文对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和CT、MRI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13例,年龄为38-75岁,平均年龄为(56.12±2.58)岁。病程为11d-10年,平均病程为(5.3±2.7)个月。

1.2方法

40例患者中,10例行MRI检查、3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穿刺活检、33例接受手术治疗。(1)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CT扫描机进行CT扫描,层距、层厚均为0.62mm重建,对患者上腹部进行连续扫描。增强扫描采用80mL非离子型对比剂,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注入后进行肝脏动态扫描。(2)采用西门子Verio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MRI扫描,采用Gd-DTPA为对比剂扫描部位为肝脏。

2.结果

2.1临床表现特点

4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无痛性黄疸、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体重减轻以及皮肤瘙痒。其中病史中有体重减轻12例、无任何黄疸表现8例、先天性胆管囊肿3例、有胆道探查病史、胆囊切除史7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0例。通过对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化验检查,其中38例患者AFP检查结果均呈阴性,且有5例患者CEA检查结果呈阳性,另有3例患者CA19-9显著升高。

2.2CT、MRI诊断结果

经CT、MRI诊断,多数病灶呈不规则形或者类圆形,增强扫描后早期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而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现为均匀性、分隔状、片状强化,其中有3例肿块周围无扩张胆管者和2例未见明确肿块者术前影像误诊,而根据强化形式分为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等。详情见图1-2。

图1CT平扫见肝脏周围少许胆管扩张(肝内胆管可见高密度结石),图2增强扫描后未强化的低密度胆汁、肝左叶大片低密度病变,肝内胆管可见多发结石实质衬托下可见管腔内多发结节状软组组织肿块,强化不明显

3.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弄清,而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症的发生于肝内炎症刺激以及胆管结石存在密切关系。在炎症次以及胆管结石的长期影响下,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出现多种类型增生,且缺乏典型性,而其则是此类疾病的关键的癌前病变【4】。本文的研究中,40例患者中,病史中有体重减轻12例、无任何黄疸表现8例、先天性胆管囊肿3例、有胆道探查病史、胆囊切除史7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0例。这表明该病症的重要发病诱因为先天性胆管囊肿、胆道探查史、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等。从临床表现特点分析,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无痛性黄疸、右上腹部胀痛不适等,同时伴有体重减轻以及皮肤瘙痒。而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该病症很容易被误诊为胆道系统疾病合并胆管炎等【5】。而经CT、MRI诊断,多数病灶呈不规则形或者类圆形,增强扫描后早期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而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现为均匀性、分隔状、片状强化,其中有3例肿块周围无扩张胆管者和2例未见明确肿块者术前影像误诊。而根据强化形式分为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等。肝内局限性胆管扩张时部分病变的主要表现,而在此衬托下,周围肝组织与中间无管腔结构的软组织肿块中间缺乏明显界限,且通过对病灶部位实施增强扫描,显示存在中度明显强化。通过对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实施CT、MRI扫描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6】。

综上所述,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较多,且其发病诱因主要为先天性胆管囊肿、胆道手术史、结石等,而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黄疸、体重减轻等提示发病可能,且影像诊断要点为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分隔状、不均匀片状强化等。

参考文献:

[1]王天宝.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影像分析、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D].郑州大学,2014.12(03):112-114.

[2]肖桂卿.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影像诊断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4.15(08):235-237.

[3]雷晓锋.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并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报告[D].山东大学,2012.32(21):321-324.

[4]杨晓波.肝细胞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研究与肝脏少见占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13(04):114-116.

[5]黄真婷.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AFP联合检测在胆管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21(11):114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