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分析

唐拥军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方法。方法:分别对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来源、性状、显微观察、薄层色谱、桂皮醛检查、内酯类检查进行鉴定,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性。结果: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在来源、性状、显微镜观察结果、薄层色谱结果、桂皮醛检查结果、内酯类检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用药时要仔细鉴定,以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肉桂;食用桂皮;鉴定

中药肉桂为樟科植物,与食用桂皮同属,且二者的功效与外形也极为相似,难以辨别,导致市面上有不良商家常用食用桂皮冒充中药肉桂[1]。但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药肉桂为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食用桂皮品种繁多,为樟科植物阴香、细叶香桂及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树皮,不可混用[2]。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鉴定方法,分别从来源、性状、显微观察、薄层色谱进行鉴定,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一般材料

从不同药材店中购买中药肉桂(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与食用桂皮(樟科植物阴香的干燥树皮)各1份,每份10g,各取1份用中药粉碎机磨成粉末,备用。

1.1.2试剂

试剂包括乙醇、0.1%浓度的二硝基苯肼、75:25的石油醚-醋酸乙酯、10%盐酸苯肼液、甘油、异羟肟酸铁试剂、水合氯醛、氯仿,桂皮醛标准对照品。

1.1.3仪器

仪器包括显微镜、中药自动粉碎机、双槽层析缸、硅胶薄层板、常规玻璃器皿。

1.2方法

1.2.1性状鉴定法

观察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外形、气味,测量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厚度、硬度、脆度。

1.2.2显微观察鉴定法

横切面观察:用清水浸泡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12h后取出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粉末观察:取少许中药肉桂粉与食用桂皮粉,置于载玻片上,加水合氯醛,于酒精灯上加热,透明化后加2滴甘油,用显微镜观察。

1.2.3薄层色谱(TLC)鉴定法

取中药肉桂粉与食用桂皮粉各2g,加入5ml石油醚(60~90℃),振摇混匀,于室温下放置4h,过滤后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时取桂皮醛与乙醇1:1000配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滤液2~5μL,吸取其对照品溶液2μL,点于同一张硅胶薄层板上,用75:25的石油醚-醋酸乙酯展开,取出硅胶板晾干。于365nm的紫外线灯下观察,之后加入0.1%浓度的二硝基苯肼,观察显色[3]。

1.2.4桂皮醛检查鉴定法

取少许中药肉桂粉与食用桂皮粉,添加氯仿,振荡摇匀,取2滴滴于载玻片上,晾干后加入1滴10%的盐酸苯肼液,加盖玻片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2.5内酯类检查鉴定法

取少许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挥发油,加入1滴异羟肟酸铁试剂,观察试剂的颜色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以WPSxls数据表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统计,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来源对比

中药肉桂:属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食用桂皮:属于樟科植物阴香的干燥树皮。

2.2性状对比

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颜色、外形、气味、质地对比结果,见表1所示。

2.3显微观察结果对比

2.3.1横切面的显微观察结果对比

中药肉桂:排列数列木栓细胞,最内层细胞外壁较厚;皮层细胞中包含石细胞与分泌细胞;石细胞于中柱处呈环形排列;韧皮部细胞呈射线排列、随处可见油细胞;薄壁细胞中包含淀粉粒。

食用桂皮:皮层细胞较厚,有木化反应;石细胞呈散在分布;韧皮部细胞壁较薄,其他部位细胞壁均变厚,壁孔明显,有木化反应;中柱处呈喇叭状排列2-3列细胞;皮层细胞与韧皮部细胞中包含草酸钙棱晶与小柱晶。2.3.2粉末的显微观察结果对比

中药肉桂:纤维细胞多呈长梭形散在,边缘呈微波状或呈凹凸状,细胞壁较厚,有木化反应;石细胞较多,为类方型或类圆型,壁厚,胞腔大小不一;油细胞壁较薄,多呈类球型或类长圆形;木栓细胞多呈多角形,壁较厚,细胞内含有红棕色或棕色物质;淀粉粒较细小,呈椭圆形或单粒球形。

食用桂皮:纤维细胞数个成群,呈淡黄色或无色,多呈长梭形,边缘呈微波状或呈尖突状;石细胞数个成群或单个散在,壁厚;油细胞数量较少;木栓细胞壁厚,无木化反应;偶可见淀粉粒细胞。

2.4薄层色谱结果对比

中药肉桂:显3个蓝色、1个红棕色斑点。喷显色剂后,显1个与对照品溶液的桂皮醛相对应的黄色斑点。

食用桂皮:显1个蓝色荧光斑点。喷显色剂后,未显斑点。

2.5桂皮醛检查结果对比

中药肉桂:干状结晶,说明中药肉桂内含桂皮醛。

食用桂皮:无结晶,说明食用桂皮不含桂皮醛。

2.6内酯类检查结果对比

中药肉桂:橙色,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内酯类物质。

食用桂皮:无皮,挥发油中不含或含有很微量的内酯类物质。

3结论

中药肉桂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药材,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等作用,在腰膝冷痛、虚寒胃痛、慢性消化不良、腹痛吐泻、寒凝血淤痛经等病的治疗上效果显著[4]。食用桂皮在中药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其治疗功效、适用疾病等均不如中药肉桂[5]。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虽然看似很像,但实则大有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来源、性状、显微镜观察结果、薄层色谱结果、桂皮醛检查结果、内酯类检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说明,食用桂皮并不能替代中药肉桂入药。

综上所述,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不可混用,临床用药时要仔细鉴定,以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洪奎,王文璁.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比较与鉴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55(31):189-190.

[2]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茹青堂.探讨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比较与鉴定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32(22):155-156.

[4]张玉静.探究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比较与鉴定分析[J].中医中药,2016,16(09):176-176.

[5]邓红梅.中药肉桂与食用桂皮的分析比较及鉴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04):57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