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3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3例临床观察

郑涛

郑涛

(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四川彭州611934)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23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观察组),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并抽取同期采用23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传统剥离伤椎椎旁肌肉,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结果: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效果显著,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椎弓根钉棒系统;胸腰椎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078-02

胸腰椎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近年来,随着工业与交通的快速发展,胸腰椎骨折发病率也不断上升[1]。目前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常用方法,而且有良好的疗效,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如费用高、术中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放射线[2],为此,我院对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为此,在这里以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观察组23例患者,男12例,女11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0.8±7.6)岁;对照组23例患者,男10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1.1±5.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待患者麻醉后,取俯卧位,在G臂透视下,将上下椎体和伤椎定位,例行常规消毒,切口取伤椎为中心10cm长正中处,纵切,将深筋膜、皮下组织切开,剥离椎旁肌肉组织(伤椎邻近上、下椎体),剥离至突关节处,注意保护关节囊和椎间小关节,继续剥离至棘突根部,将4枚长度、直径适宜的椎弓根螺钉置入伤椎附近上下椎体,然后采用连接棒安装固定。接着在G臂透视下复位满意后,矫正腰椎后凸,最后缝合。

1.2.2对照组本组患者除剥离伤椎旁肌肉至关节突关节外,其余手术操作均与观察组相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胸腰椎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效果各不相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其主要是以恢复或者扩大受损的椎管管径,以促进神经和脊髓的快速恢复[3],在保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4]。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是近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手段,该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直接有效,本次研究对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进行了简单的改良,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椎弓根钉棒系统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性,总而言之,椎弓根钉棒系统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效果显著,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琼.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0(15):114-116.

[2]彭亦良,张泽华,吴雪辉等.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0,08(28):1397-1400.

[3]高中伟,肖才平,饶翔.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28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13(6):56+58.

[4]莫长勇.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65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6(9):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