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 2

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邹爱萍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小学

引言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培养小学四年级核心素养为中心,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构建趣味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语文核心素养特别强调了启蒙教育中意识养成的重要性,说明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期间,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妥善运用现有的教辅资源,为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体验平台,以此让学生更积极自主地融入到自主探究、学习平台中。所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

素质教育要求在学习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学生的学习,而是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要在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并以此为依据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如在学习《秋天》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从哪些变化中发现秋天来临了?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朗读完成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讨论时教师在旁边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索的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培养科学思维

结合四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大部分篇目字数增加,内容难度加大,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变得复杂。如果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没有养成科学的答题思维,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将会变得越来越吃力。为此,为了突破阅读理解的难关,我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是最规范的阅读教材,我引导学生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语文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完善总结中,逐渐把握理解概括文章的方法。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几个模式:在预习课文时,比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从作者简介、生字新词、诗歌情感、送别类诗歌扩展等方面着手,构建思维导图,这样学生们能全面地感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提前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在课文新授时,比如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时,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在文中寻找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三个层面的关键词,学生自主掌握本课重点,而且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特色有全面的了解。在课文结束之后,比如学习完《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的异同;在学习完《小木偶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去续编故事的结局。结合课型,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课后对课内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巩固和拓展。

4在改革教法中培养学生的活学能力

美国的托夫勒就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只是定义为不识字的人,而应该是不会学习的人,"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教法产生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应该采用哪种方法来学习?"这一核心问题,同时也不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很难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核心素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时,都是通过被动接受、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等方式取得暂时的高分,虽然结果看起来是好的,但却阻碍了他们挖掘在学习方式、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潜能。因此,采用改革教法,创新学法,学中会学的策略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活学能力。因而教师除了可以利用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外,还可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中语文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在实践中巩固、深化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广告牌、标语牌或是招牌中的错字,然后在班内举办错别字鉴定大会,把这些错别字一一列举出来,以避免在应用中犯同样的错误。此外结合重大节日,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制作手抄报,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同时使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归纳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益帮助。

5"活动"与"反思"有机结合,提升思维品质

剖析课堂上的不良现状:老师侧重展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侧重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有的老师有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活动,但一般都是安排在课末,而且是匆匆而过,缺乏深入的反思活动,如"我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错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真正的数学头脑是思维的头脑,是内省的头脑。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他的思维才能达到一个高的层次,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活动不应仅仅是"事后反省",而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反思活动可以在课始,也可以在课中或课末。课始反思主要是引领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反思,激活数学学习经验,寻找学习起点,进行思维导向。如反思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跟学过的哪些知识和方法有关?关于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等等。课中反思重在引导学生对同伴所表达的意见做出适当的评论或实质性的补充与改进,包括对自身原有观点的完善与反思。通过有效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反思思维能力的发展。课末反思重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策略、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梳理或总结提升,深化思维。通过不同环节的反思活动,增强学生思考的自觉性,深化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结束语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作为教师,要让孩子们学会阅读,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要努力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要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体验都阅读的快乐,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表达,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写出来,在这样一举三得的方法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

[1]李敏.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8(08):77.

[2]张翠玲.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8(07):37.

[3]陈志雄.浅谈当代如何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J].文存阅刊,2017(17):123-124.

[4]刘悦.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89.

[5]李成权.以小学四年级为例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3(0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