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膀胱冲洗预防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研究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生理性膀胱冲洗预防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研究3

李红梅

李红梅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将生理性膀胱冲洗与被动性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尿管后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生理性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2—2016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的113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5例,对照组58例。将主动增加饮水量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生理性膀胱冲洗),未增加饮水量者作为对照组(被动性膀胱冲洗),对各组尿路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感染率为10.9%,观察组感染率为20.7%,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每周换尿管,每日换尿袋感染率为20.69%,观察2组为每周换尿管,每周换尿袋感染率21.43%,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每日保持饮水>2500ml对预防尿路感染有显著性意义,每周更换尿袋与每日更换尿袋尿路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住院脊髓损伤留置导尿患者,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比被动性膀胱冲洗法预防尿路感染效果好,是一种简便、经济适用的预防脊髓损伤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方法。

【关键词】生理性膀胱冲洗;脊髓损伤;预防;尿路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048-02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交通的高速化、体育运动的极限化及暴力冲突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致残率及医疗消耗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患者主要为青壮年等特点使这类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留置尿管,易出现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1-3](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因此,加强尿管护理、预防感染成为临床及家庭护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临床多采用被动性膀胱冲洗预防和控制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4,5]。近年来有人提出被动性膀胱冲洗不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6,7],其原因包括:冲洗液对膀胱壁会产生机械性损伤,膀胱黏膜受损;操作时增加接口,并使导尿管腔尿液逆流入膀胱,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机会[8];广谱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和各类细菌多重耐药而致膀胱冲洗液对细菌的作用不明显。虽然被动性膀胱冲洗能够降低通过尿管管腔上行感染的机率,但是对于通过尿管与尿道黏膜间逆行感染和通过其他途径引起的感染无效,同时因反复开放集尿系统,让外源性感染机会增加,如经冲洗液、冲洗管和操作者手等途径,从而导致存在总感染率无区别的情况。

生理性膀胱冲洗是在患者行留置尿管后,鼓励其大量饮水以增加生理性排尿达到冲洗膀胱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但可减少医源性感染机会,降低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且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同时经济有效,非常适用于临床及家庭护理[9-11]。但是,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自身抵抗能力下降,与被动性膀胱冲洗相比,生理性膀胱冲洗是否足够安全有效尚须探讨。另外,膀胱冲洗液的温度,冲洗速度以及尿管、尿袋更换的频率[12-14]是否会对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产生影响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脊柱外科脊髓损伤患者为对象,对生理性膀胱冲洗和被动性膀胱冲洗预防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研究,希望能寻求一种简便、经济适用的预防脊髓损伤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4年12—2016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的113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分组前取尿标本培养确认无感染,患者通过宣教自愿加入,男性84例,女性28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55例。年龄为19~58岁,平均(39.0±0.8)岁。

1.2方法

1.2.1常规膀胱冲洗方法本研究的各环节操作均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采用密闭式膀胱冲洗技术。

1.2.2分组方法首先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大量饮水可以预防尿路感染的健康宣教,将主动增加饮水量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58例;未增加饮水量者为被动性膀胱冲洗作为对照组,共55例。观察组患者每日饮水2500以上,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1组每周换尿管,每日换尿袋,观察2组为每周换尿管,每周换尿袋。对照组采用密闭式输液法进行膀胱冲洗,在置管后第2天开始冲洗。

1.2.3标本留取方法分别在置管第3、7、14天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在无菌条件下取尿标本送检做细菌培养。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1.3.1客观观察指标包括尿颜色、体温、尿道口分泌物状况。其中尿色浑浊;体温连续3d>38℃,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为阳性。

1.3.2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感染率的显著性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尿路感染率

观察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尿常规的白细胞数、病原菌阳性培养结果及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被动性膀胱冲洗仍作为脊髓损伤后患者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的主要措施,但有许多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被动性膀胱冲洗破坏了导尿系统的密闭性,还增加了膀胱及尿道损伤的几率,且对预防尿路感染无显著意义[15-19];本研究生理性膀胱冲洗组感染率为10.9%;被动膀胱冲洗组感染率为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换尿袋与每周换尿袋两组分别为20.69%及21.43%,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凡能正常饮水的患者,保证每日饮水量>2500ml,保持尿量>2000ml,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可以替代传统的被动膀胱冲洗,对预防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留置尿管患者尿袋更换频率如无明显污染可为每周更换。总之,通过此研究,可见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采取生理性膀胱冲洗,保证尿路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的感染。生理性膀胱冲洗是一种简便、经济适用的预防脊髓损伤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庞灵,李桂杰,宗敏茹,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8):4404-4408.

[2]毛容秋,蒋竟杭,彭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957-962.

[3]YiSH,BaggsJ,GouldCV,etal.Medicarereimbursementattributableto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infectionintheinpatientsetting:Aretrospectivecohortanalysis[J].MedCare,2014,52(6):469-478.

[4]潘丽英,汤云,黄先娥,等.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患者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73-875.

[5]朱美红,顾旭东,金钰梅,等.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液细菌学检测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2712-2714.

[6]潘涛,吉东东.膀胱冲洗方式与预防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2,8(11):836-837.

[7]常会民,李健珍,陈育红,等.膀胱冲洗与非冲洗患者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35-436.

[8]OmanKS,MakicMBF,FinkR,etal.Nurse-directedinterventionstoreduce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tractinfections[J].AmJIn-fectControl,2012,40(6):548-553.

[9]潘春凤.脊髓损伤合并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护理对策[J].浙江创伤外科.2004,9(1):62.

[10]尤佳,杨艳平.脊髓损伤患者无菌间歇导尿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7,6(6):351-354.

[11]沈子楠,杨丽娟,张玉香,等.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及尿路感染的临床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50.

[12]贺彩芳,吴雪洁,杨碎丽,等.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与集尿袋更换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12-414.

[13]聂远,杨庞.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术后膀胱痉挛护理中的意义[J].护理学杂志,2001,16(3):1431.

[14]王芦萍.膀胱冲洗液温度与膀胱痉挛间关系的临床研究[J].护理杂志,2001,l7(5):1961.

[15]李亚虹.28例脑卒中后留置尿管患者未采用膀胱冲洗的循证护理实践[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10):99.

[16]王利红.高位截瘫患者长期留置导尿尿路感染的预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3,29(12):77.

[17]杨青兰.国外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防控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2):101-103.

[18]赵琪珩.两种膀胱冲洗方法对预防脊柱损伤患者尿路感染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4713.

[19]谷茜.循证护理在膀胱冲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106.